
延慶州鄉土.不详.不详.不详
延慶州鄉土志例言摘要 一、本志依據部頒鄉土志例目編纂,章節次序嚴循定例,以確保體例清晰。地理為全志核心,首繪總圖標註山水形勢,次分區詳述。境內古蹟如遼代蕭后養羊所遺東西羊房、延慶寺等,均考證方位並註明存佚。建置沿革自漢上谷郡至明清延慶州,歷代歸屬與名稱變更皆據史志釐清,唯部分古城遺址因採訪無據暫付闕如。 二、政績錄載歷代治州賢吏事蹟,如明永樂年間趙羾移民實邊、創屋定市,使荒蕪之地漸成都會;嘉靖遲諒禦寇保城、清初宋永清疏浚嬀河避水患;光緒周文藻興學禁煙、樊海瀾設師範傳習所等,均彰顯興利除弊之實績。兵事錄詳記居庸關軍事要衝地位,自秦漢邊塞至明清烽燧,如嘉靖北部犯境、崇禎李自成破關、光緒聯軍侵擾等戰事,凸顯「險在人心非關地勢」之鑒。 三、耆舊錄分事業、學問兩類,載金代畢資倫寧死不降、明代李衍築堰墾田等忠節事蹟,以及秦王次仲創隸書、清代胡先達建書院等文教貢獻。節孝祠列九十五位節婦,擇秦氏未嫁守貞、段氏救媳抗賊等典型,附錄名宦鄉賢傳補遺。物產志載特產黃龍潭氈毯、東山杏仁,商務記蘇油、香柴外銷及煤布輸入情形,工藝局仿織洋布尤具新政特色。全志兼重文獻考據與實用參考,為地方史志重要範本。
已下载0次
延慶州鄉土志例言
一是編悉遵部領鄉土志制目编輯每章按例目指定次
序以清界限而醒眉字
一是編為采輯教科書之参方書故篇幅役落不必整齊而
事實必求詳核
一例目著舊錄附鄉督祠旁注忠義節烈祠附入茲将節孝
祠祀有事實者一併附入以備參考
一地理為鄉土志緊要學科故将全境之形𫝑首繪總圖次
山水次分區詳細填注以便𥡴考
一州境在漢為上谷郡居庸夷與二縣厯查舊志古蹟僅載
其方向而故城究在今之何地均未注明一再采訪無蹟
可據故於圖内悉付闕如
一是編悉雇書手鈔錄間有簡筆俗字尚待較正
編者識
延慶州鄉土志要略
厯史
本境建置年代
延慶州建自明永樂十二年文皇帝廵狩北邊駐蹕團山團/山
在州治東距/城三十里西望沃野羣山𤨔峙為神京屏蔽因命趙脽建
州於沽之東嬌之北名隆慶州舡為禮部尚書洪武中進士/詳見後傳沽水源在州城北
距城三里餘嬌水在/城南半里許詳水志至𥠇宗隆慶元年避年號改名延慶州
明史地/理志
未置木境以前厯代所屬及名稱沿革
唐屬冀州域地理𫝆釋冀州北抵隂山西起/東受降城東之北迄大遼水
虞屬幽州域虞書傳中古但為九州及舜即位分冀北翳無/閣之地為幽州通典周禮職方氏東北曰幽州
其山曰翳無閭/註山在遼東
夏屬冀州域爾雅疏禹貢九州有青徐鿄/而無幽并營故州境𨽾冀州
商屬幽州域通志厯代分畛商湯受命亦為九州分統天下/註冀荆豫雍揚兖徐幽營按商有徐幽營而無
青梁并故州培/在商屬幽州
周屬幽州域揚荆豫青兖雍幽冀并按周有青幽并而無徐
梁營故州境/在周屬幽州
戰國屬燕戰國䇿西有上谷代郡燕元和志上谷/郡故城在嬌川縣按嬌川縣即𫝆州境
秦屬上谷郡地史記秦分天下為三/十六郡有上谷郡
漢屬上谷郡漢書地理志上谷郡領縣十五置居庸夷輿二/縣按州志沿革考夷輿故城在州東北居庸故
城在/州東
後漢為居庸縣屬幽州上谷郡大清一統志夷輿縣後漢/省按通典後漢置幽州續漢
書郡國志上谷郡/領縣八有居庸縣
晉為居庸縣屬幽州上谷郡晉書地理志上谷郡統縣二沮/陽居庸通典晉亦置幽州晉乱
陷於石勒慕容偏/蔚堅後入於魏
後魏為居庸縣屬東燕州上谷郡魏書地形志上谷郡孝昌/中陷天平中復置領縣二
北齊為懷戎縣地之東北境屬北燕州北齊時居庸沮陽併/入懐戎隋書地理志
懐戎北齊置屬北燕州領長寜永豐二郡後/周去北字開皇初郡廢隋大業初廢北燕州
北周為懷戎縣地屬𭴾州州見/上
隋為懐戎縣地屬派郡遼史隋廢北燕州/改懐戎屬涿郡
唐初為懐戎縣地東境繼為鴆川縣屬鴆州之𭒡川郡按唐/書懐
戎縣有大小翩山則沮陽居庸并入懐戎矣新唐書地理志/𭒡州本北燕州武徳七年平髙開道以幽州之懐戎縣置縣
一即𭒡川縣舊唐書地理志貞觀八年𫞏川郡改名𫞏州天/寳元年改為嬌川郡新唐書地理志析懐戎置𫞏川縣𡬶廢
按𫞏州𫝆州西南懐來縣榆/林驛𫞏川縣故城在州西北
唐末為縉山縣屬儒州文献通考儒州唐未置領縣一縉山/按縉山縣即𫝆舊縣距州治東北三
十里又按舊縣係團山屯順風屯之總稱據該處觀/寺明萬厯時𥓓記云團順二屯即古之縉山縣也
後唐𨽾新州續通典同光二年置威塞軍/節度以𭒡儒武三州隸之
後晉為縉山縣屬儒州通鑑天福元年以雲燕十六州貽/契丹自是淪没者四百二十二年
遼為縉山縣屬西京道奉聖府儒州遼史地理志儒州唐置/後唐同光二年隸新州
太宗改奉聖州又按元豐九域志化/外州下儒州領縣一晉山縉作晉
金為縉山縣屬西京路徳興府金史皇統元年廢儒州以縉/山縣屬徳興府郡國利病書
罷州為縉山縣取縣北縉山為名又接金丈/崇慶初升縉山縣為鎮州置鎮州防禦使
元為縉山縣屬大都路奉聖州旋為龍慶元史地理志唐/為𭒡川金為以
山至元三年者入懐來五年復置屬宣徳府奉聖州仁宗延/祐三年九月割上都宣德府奉聖州懐來縉山二縣𨽾大都
路改縉山縣為龍慶州/帝生是縣特命改馬
明初為隆慶州屬北京行部明史地理志志本元龍慶州洪/武初屬永平府三年三月屬北
平府尋廢永樂十二年/置隆慶州屬北京行部
既置本境以後厯代所屬及名稱沿革
明永樂十三年隆慶州屬北京行部領永寡縣明史藁永樂/十三年分縉
山縣地置永縣屬隆慶州按永/霖在縉山縣故城東南十五里
明永樂十五年隆慶州屬宣府鎮畿輔舊志永樂十五年於/永甯縣置永衛屬宣府
鎮
明永樂十八年隆慶州直𨽾京師明史地/帥理志
明隆慶元年為延慶州直𨽾京師皇朝通典直𨽾明以順/自天府為京師共領八府二
州保安州
延慶州
國朝為延慶州屬直𨽾者宣化府畿輔舊志延慶州初屬宣府鎮/為東路領縣一永寰大清一
統志順治十六年併縣入永寰衛畿輔舊志康𤋮三十二年
併衛入州屬宣化府按宣府鎮即以是年改為宣化府
乾隆二十六年併延慶衛於延慶州府志𥠇宗隆慶元年詔/改隆慶州為延慶州隆
慶三衛為延慶三衛按延慶三衛一徙來一徙永寰一併
於州至𫝆州人有延慶永甯二衛之説皆緣於此續通典宣
德五年徙隆慶右𫟘治懐來方輿紀要宣德五年徙隆慶左
衛於永寗縣大清一統志延慶衛在居庸闗於乾隆二十
六年併
入州
政績錄
興利
唐韓夢殷幽州安次人以文學知名昭宗乾甯元年為儒州
刺史值𡻕饑饉疾癘設策賑濟醫療百姓賴以安全嗣後整
紛剔蟲恩煦信孚勸農桑興教化儒州大治永寘縣志/參遼史
遼韓徳威遼西南面招討使匡嗣之子也性剛介善馳射景
宗保甯初為儒州防禦使綽有謀畧深明治體常曰務農講
武二事使首務也部卒能服習者旌之其貧不能田弱不能
戰者亦助給之訓練勸誘於是部卒感悦如愛父母然舊志/參遼
史
明趙妆字漢雲河南人洪武中進士累官禮部尚書永樂十
二年帝廵邊顧隆慶保安川原歎曰二州民内徒至𫝆尚皆
荆𣗥耶因遷内郡人來實且詔妆經理之妆至分撥土田創
造屋舍定立市廛開導𮒛植皆躬自履厯措置有方三四年
間士庶安輯商旅交至遂成都會之區二州人頌徳馬十六
年詔入為兵部尚書𬡆石堂漢厯萬厯
薛祿山東人永樂中以軍功拜左都督晉封陽武侯宣徳𥘉
佩鎮朔将軍印鎮守宣府五年三月奉命統兵至永甯相地
度勢為之築城鑿池民成徳之祀名宦永寡/縣志
胡思伸號充寰南直績溪人任山東按察使管懐隆道事㑹
見延境山川秀麗值北邊受盟武備漸弛雖屢中飭空文無
補深切隱憂乃相地勢調遣官軍開稲田以裕民生修樓堡
以保民命規畫心勞保釐多偉績焉祀名宦
張經世號翼明陜西渭南人駐節懷隆懷保延永諸衛延境
濕下瘠薄較諸衛獨苦深切憂䘏力洗繁華以躬倡司牧寬
刑興學課樹𮒛禁枉告株連民皆徳之己上俱/舊志
胡維掌之綱濼州人隆慶左𫟘鎮撫自少沈勇絶倫從高帝将
兵毎戰為軍鋒冠以功授鎮撫維習地形相度險隘增築塞
垣邊備有倫居恒喜讀書所繪火器圖行世後卒於官子孫
襲職因家水馬州志/採訪
張宣山東濟南人宣徳中任永甯縣尹開創學校始興人文
永寨
縣志
胡連河南湯陰人景泰初來任時驚潰之氏始復業迺修城
志
耿繼武山東沂水人萬厯中轉餉上谷遂遷守茲郡公至即
進諸父老詢閣閣疾苦旦夕孜孜為之興利會見南山之麓
可耕准氏開墾課以種植三年成田二百頃自正統己變
後敵首日猖獗嘉隆間蕭擾頻仍䖍劉焚掠州治岌岌公乃
完墉𤀹塹繕堡崇臺與民列屯固守民感公徳枕戈敵愾諸
酋憚之堅守要朿不敢𥨸延慶一𤓰果在任五年𡬶擢貳延
安父老子弟聞公行如失慈父母攀留不得為之刋碑紀徳
政馬州志並節/德故碑
宋雲霄號霽寰山東淄川人萬厯四十一年由舉人授本州
牧謙和𠔳介留心民瘈時值邉患甫平延民瘡痍未瘞於是
課彂務興學校伸𡨚枉折朋奸種善政逺近稱頌馬稔知
均徭税糧素為延氏苦累乃於力差則優老䘏幼使壯者各
當其役於銀差則不令收支里長乾沒一文氏間𡻕省千餘
金征收税糧不取羡餘氏間𡻕省二千餘石禁止迎春賽秋
俗省侈費千金教民紡織種藍興從古未有大利又如開水
田勘災傷必躬親田𤱔勞瘁不辭團練鄉兵造册置旗悉捐
俸措辦不取民一毫𡬶以循政加府銜管州事操存益慎恤氏
隱益殷應庶務益曲當自設州二百年來不常有也節錄州/志列傳
國朝張繼聖字開來江都人雍正五年以京營守備出守靖安堡
異績卓著擢永路都司甫駐節即整飭營務撫循士卒百
廢俱興永寘為營盤口要路小民每載柴炭木植為生計前
因事禁不得出入民失業多偷越被逮繼聖𠔳知其情詳請
弛禁永民稱使永舊為縣治學宮久圮繼聖乃與永之紳士
經營相度勸勉樂翰多士頌之𠹉延名士於署中聚文武生
童講習學業文風由此興起殁之日永人奔奠者不絶於道
乾隆
志
吳增嘉浙江歸安人道光五年以進士知州事寛厚廉靜緩
差徭惜民力𡻕遇荒歉捐穀濟氏又倡捐書院經費酌立章
程𡬶調任昌平後以公務過州猶名耆老而詢悉疾苦民皆
感之
王楷吉字䕃堂山東長山進士道光二十六年來知州事明
敏語練勤恤民隱凡有詞訟剖决如流公餘赴書院與諸生
論文講𮒛不倦州之䕶城河久湮塞令紳商經理疏𤀹引城
西之水入濠以資灌溉沿隄植柳千株後厯官方伯猶日注
𫝹州民常𭔃金州紳培植柳株云採/訪
李葆貞字廉夫湖北松滋人由供事累陞知州同治十二年
季冬署州任甫下車軫𫝹病涉捐廉重建廣濟橋以便行人
又以冠山書院講堂及旁舍年久荒涼不蔽風雨遂督紳増
修以庇寒士不數月内外改觀至𫝆賴之
禇瑁字文軒湖北江夏舉人光緒五年署州任訪悉州境瘠
苦有志寒儒艱於進取因創籌賓興費嘉惠士林自是領鄉
薦者接踵馬採/訪
周文藻字芸田浙江人光緒二十八年秋七月署州任持重
識大體甫下車特邀永甯池袁二紳舉辨學務時值庚子亂
後氏力彫敵於是妥籌學款不事捐募創建髙等小學堂以
開風氣之先城鄉小學以次設立改廢寺為工𮒛局貧寒子
弟得以習𮒛謀生民教甫安時虞伏莽置練勇局以脊保衛
偵知劉斌堡民人勾通賊匪躬徃誘而擒之宵小為之歛迹
明年九月解組以循政擢委京張鐵路收發局要差旋於三
十三年秋八月特授知州事適禁煙令嚴亟立戒煙局延氏
有煙癖者紛來戒絶又以廵警未語警律特𮘂廵警𫝊𮊸所
即前練勇局為之基礎也勸民廣植樹木逾年報到成活者
十餘萬株城南婦水泛溢不由橋孔行人病之乃為捐修隄
障督工興作日必躬親公餘仍注意教育留心工𮒛士民屬
望馬
劉鳳鑣字權之山東福山舉人光緒二十九年十月知州事
值敖育萌苏風氣未開設算學舘閱報處研究所半日學堂
施醫局復與學正常書雲議設初等公立學堂城中子弟𫉬
益匪淺增設木器等工藝學徒三十餘人督飭紳董栽種楊
柳等樹成活二萬二千餘株勸民栽種楊𬂪等樹成活六萬
餘株猶復勤加講求設種植局栽種桑秧成活一萬餘株在
任精勤耐勞事必躬親旋於三十一年正月告艱去治績未
竟有餘憾馬
樊海瀾宇紫菴河南禹州進士光緒三十一年夏四月署州
任深沈有大度蒞事不事鋪張𠹉以振興教育為第一要務
初級師範尤所宜先顧𫝹款不易籌捐亷創設師範𫝊習所
以造初師又以鄉民罔識時艱徃於教育前途暗生阻力
捐𠔳創設宣講所毎星期宣講二次屆期必敦請同寅講員
及闔城紳氏赴所聼講躬先倡導𤨔聼者日益増多風化所
及鄉民始悟散育為生利之源於是添修講堂聘詣教員四
鄉小學為之改觀至如訟獄則聼斷詳審民無𡨚抑而工𮒛
廵警逐漸釐正未逾年以告艱去輿論惜之
鄭思壬字淵如江蘇吳縣人光緒三十二年夏四月署州任
恤士愛民尤𤍠心學務設立初等模範學堂為四鄉則倣妥
籌經費創設勸學所分區勸導立教育會以取决公詳優禮
學生多方獎勵自是初等小學堂增至五十餘處又整頓工
藝捐亷津貼局中學徒仿織寛面洋布繚𭘧等科敘縷細緻
花樣翻新遐邇通爭購下忙徴收税糧私毫不許書差浮冐傳
集各屯堡村正勸於各村附近𨻶地自栽樹木否則由官代
栽其樹即為公産由是村人紛紛栽種成材頗多旋於三十
三年秋八月調署邯鄲乙上/見聞
去害
唐桓彥範丹陽人聖厯初突厥默啜寇鴆嬌州彥範廵行邉塞
度居庸等地後肅靖内難舊志參/唐書
明孫剛宣化前衛人以功遷都指揮守備永甯正統中敵䧟
獨石馬營剛率兵徃援遇敵數萬騎猝至剛大呼陷陣𭮀都
知監谷春衛指揮向通王敬張澄同死之事聞予祭𱝍後葉
盛奏建義烈祠祀之大清/一統志
王敬字子修隆慶右衛人性亮直孤介行不𩔖己者雖貴勿
與交初為指揮同知與永寘指揮張澄澄居職並以廉潔稱正
統己已寇犯雲州隨守備孫顯俱死澄欲得殺三人者力戰
不退隨亦𬒳害是役也吏民父子夫婦死難顯名者九十餘
人俱賜䘏典參正葉盛奏建義烈祠祀之宣鎮/志
徐玉涿鹿人以武舉充本城參将嘉靖十六年敵犯連家營
玉勦之去増修堠堡後以賢能陞總兵其麾下頭目官有安
國者敗敵於花園屯敵畏遂逺逓不入境竟乾隆/志
辛柱山西石州舉人授隆慶州知州嘉靖十二年賊張雄與
僧人悟性者結庵隆慶之青風若州人劉百川趙天祿軰尊
禮之聚衆既多遂謀不軌雄衣黄出鐵印署百川輩偽職謀
潛使人約寇柱及守備邱陵聞變使軍人徐龍往從之潛應
遂擒雄等送鎮伏誅兩鎮三/闕志
雲棟高唐州人知永甯縣事䘏災為民去後咸思之不忘八永/寜
縣
志
陳其愚登州人嘉靖中由府褲陞任州事器宇豐偉資性耿
介不屈甫下車問民疾苦省刑薄斂時兵燹後使節交馳一
時供億百出公為措置民間得不擾當道文移有不便於民
者輒停罷不報大司馬檄邉城浚濠獨延慶未浚案臨面譴
公曰邉事誠亟延氏值水潦困窮僵卧滿目號號盈耳且當
冬初救死且不暇尚可役使耶司馬語塞既而曰州守知時
務矣𠹉題其門曰調停邉郡從清約休息殘民是作為盖不
欲以賢能表見也有里長吳姓者署里民至毆不已民以手
格之誤傷吳一目法當擬徒公𠔳得其情諭吳氏誤傷汝當
罪汝無故凌虐平民罪尤甚馬俱從末減乃釋吳民擬杖士
氏咸感吳亦悦服在任政善民安治法稱最祀名宦乾隆志/臣參本傳
遲諒山東人嘉靖中由例貢授本州吏目值北邉犯順多方
保障有功未叙士民惜之乾隆/志
趙爾守字守身陜西盭屋解元個儻偉遼慷慨豪俠為萬厯
時永甯縣尹備義𢈔平徭役節里長蠲通負葺廟舍以慎𨵿
防懲獪胥以褫舞文禁梟盧以息奸究驅逐𠋣市以滌淫俗
發掘盗藪以弭革竊詰偵細以防窺伺刑巫規以止邪術逹
肺石以白𡨚滯民間疾苦無不破格力除祀名宦永寡縣志/參去思碑
湯勇任四海冶守備嘉靖中數被外患勇命旗牌官陳大齡
招敵頭目諭以利害指意剴切敵伏首受盟降為屬下永寰/縣志
解生宣府山後人任永寘參将驍勇有謀略萬厯十六年率
家丁六十餘人直搗敵窟斬級四十顆官兵無一損者敵皆
畏服不敢萌異志後陞遼東陣亡於牆子嶺奉諭祭䕃一子
入祀庭忠祠則同
楊惟相江西豐城人號羅巖萬厯時知州事氷藥禔躬推誠
待物鋤奸剔𡚁史畏氏懷陞刑部員外郎民為立祠刋去思
碑誌其略云思肅𥡴倉庫而弊潛消思緩徵減税而毫芒
不加思弭盜有方以嚴行保甲思除害有方以懲治枉告思
發奸有方以禁止投獻思革徵有方以蠲免驢頭思栁𫝑有
方以杜皇莊軍餉常思其能重兵馬常思其能查器械常思
其能整詞訟常思其能簡覩倉埸之修未有不思其積儲無
虞而軍民永頼者覩邊工之築未有不思其金湯壯麗而皇
圖鞏固者覩節烈之旌死亡之恤未有不思其風勸百世澤
之乾隆
桂一枝為周四溝操守豪俠有謀善馭敢敵據資盡給公賚
易簣日囊無半金參将張深憐之為備棺以葬軍民聞之有
流涕者永甯/縣志
黄明臣九江人以千户充永寘參将才智通明性稟忠義涖
政八載増城堡搜捕藪盜以勛望陞昌平總兵去軍士肖像
尸祝之祀名宦𬗫志永甯
國朝宋永清漢軍正黄旗人蒞任州牧循良茂績卓卓有聲州城
東南臨嬀河夏日霪雨山水𭧂漲嚙城趾永清議借旗圈地
𤀹水南行逺城里許復樹隄以障衝決康𤋮五十四年
賜匾獎勵恭懸州署乾隆二年大水得保無虞至𫝆頼之祀
名宦延慶/州志
王焞字景明陜西蒲州人雍正元年任永寘路都司治兵以
順為武以義為勇訓練之餘兼勸耕桑緝盗甚嚴盜竊潛蹤
幾於夜不閉户延慶/州志
章成義字宜甫江南江陰縣人膺鄉舉光緒八年知州事勤
政愛民肅清衙規一應錢文案件手自發落胥役無敢侵欺
州境東南隅之二道闗屬昌平是處屢窩賊匪為州民害厯
任莫可如何公獨督率兵役躬徃勦捕匪首郭某就擒邊境
得安居庸闗南北四十餘里為通蒙古要路蠶叢崎嶇不便
交通稟准大憲設局𨯳修三年始告竣行旅至𫝆徳之
潘青照字藜閣光緒十一年冬署州事訪悉貧民生女徃徃
溺𣓪不育公甚慘之創設育嬰堂州人因之惑悟其風遂革
朱璋逹字珊淵光緒二十七年夏六月署州事值聯軍蹂蹢
之後教徒𡬶讎報復擾害無己為籌措賠款解釋宿忿民乃
得安又延慶每逢陵寢要差例由州牧供應駝差二
十餘隻事竣仍将原駝領回畜牧久之書役徃藉以科派
氏間至庚子遭變駝隻盡失公為禀請大憲奏准歸併大
差局公雇厯年苦累一旦豁免州人頌徳焉
聼訟
李飛字𢌜器陜西秦州人成化初陞知隆慶隆慶畿北險要
地境左右連二三軍衛兵氏參集為訟為盜者日紛然於州
君一以德平之不私其民不惡其兵而奸盜帖息萬厯/志
初賢山東福山人正徳中知州事撫氏以仁馭吏以威案贖
萬厯
明程應登字存軒山西潞安人嘉靖末履任以理學敷政平
易近民每遇詞訟片言立决州庠遲生與子婦父搆訟子婦
父訟不直受責忿極出而怨署語及公遲赴愬意在重懲公
曰鄉民與庠生對親果榮矣乃令肌膚受責而面目實慙對
鄉人詈洩不平氣耳與子氏相怨惡在其為氏父母哉人服
公雅量
姜一鳴山西蒲州人萬厯中由縣令陞任州事剛正嚴明清
操凛凛公𠫊如水剖決如流吏胥無敢出一語定徭役貧富
莫不稱平公治延惠而不弛嚴而不刻遇院司訪察株連甚
衆則曰延境無惡人士庶咸稱平恕焉乾隆/志
國朝李鍾俾字世萬閩之安溪進士雍正十一年知州事時延慶
自癸且至乙卯僅二載官凡四易因循廢弛囹園淹繫者幾
及百人鍾俾殫心剖决不數月而積案一清因徧訪氏間疾
苦悉力革除百廢俱舉以亷能稱州志參/相本傳
周啟瑶江西瑞昌舉人道光四年𥙷延慶牧誠以勵己慈以
治民凡審理案件不因己之喜怒妄加責懲民咸徳之之採/人訪
恩符字階六𫎇古鏕白旗人道光二十四年以䕃生縣尹陞
任茲土才思敏捷聼斷如流有旗人李五與永甯佃户顔姓
李姓等增租奪佃釀成巨案八年未結公使之略增租而不
准收地鄉里奪地之害頓息又栁溝屯旗人搜查開荒餘地
勒令増租毆傷王姓乃力為究罪為首者餘悉責釋採/本訪
車汝震貴州貴筑進士道光二十八年履任時年二十四聼
斷明决善於勸導能使兩造忿争各自罷息有少年老吏之
屠秉懿字渤生湖北孝感人同治三年涖州前後凡三任州
事在仼未嘗積案凡有訟牘隨到隨審隨審隨結民無守候
乾霄之苦國見
兵事錄
漢髙帝十二年燕王盧綰反周勃以相國代樊會将屠憚都
破綰軍上蘭史記絳/侯世家
按憚都漢縣名即軍都上蘭即馬蘭史記正義括地志曰
懐戎縣東北有馬蘭溪水即𫝆州西黒龍河又接昌平山
水記漢立軍都縣於山之
南𫝆昌平東有軍都村
漢元初五年秋八月鮮卑上谷燒官寺殺長吏謁發沿邊
甲卒來屯十一月復𡨥居庸闗仍詔前兵分據要害禦之之後/漢
書鮮
卑傳
建光元年秋鮮卑𭁵雲中攻居庸闕上谷太守成嚴功曹楊
𥠇率兵水禦兵敗𥠇以身蔽嚴俱殁於陳後漢書/安帝紀
獻帝初平四年幽州牧劉虞遣校田疇奉章諸長安疇以道
路阻絶願以私行乃自選家容二十騎上西闗出塞傍北山
循間道至長安方輿/紀要
按元史南口亦謂之西闗三國志田
疇乃上西闗出塞傍北山直趨朔方
晉成帝咸康六年慕容旣帥諸軍入𭐏蜦塞直抵薊城方與/紀要
按蟠煽即居
庸之轉音
𥠇帝永和六年燕王𬾿伐趙慕容𫤰自西道出螺煽塞趙征
東将軍鄧恒與幽州刺史王午共保薊資治/通鑑
武帝太元十年慕容垂初復燕遣慕容農出蟠塞趣龍城
方輿
紀要
太元二十一年拓跋珪大舉伐後燕分遣其将封值等從東
道出軍都襲幽州𧙈同
北魏明帝孝昌元年八月杜洛周圍燕州九月魏以幽州刺
史常景與督都元譚討之自盧龍塞至軍都𨵿皆置兵守險
諱屯居庸闗通殿/資治
唐高宗永隆元年突厥阿史徳温傅奉職二部俱反立阿史
那泥熟匐為可汗二十四州首長相率響應詔長史蕭嗣業
討之嗣業先戰屢勝後不設備為所敗乃命總管裴行儉進
討戰於𭒡州之黒山大破其衆其衆斬泥熟匐首降擒温傅
奉職餘皆奔保狠山行儉復逐出之之乾隆/志
宏道元年突厥𡨥𭒡州詔右武衛将軍程務挺為單于道安
撫使禦馬吳厥引去同/上
昭宗景福二年幽州将劉仁恭成蔚州引兵𮟃襲幽州至居
庸敗奔河東方輿/紀要
乾甯元年李克用擊幽州拔武州新州進攻嬌州李匡籌發
兵馳救出居庸關為李免用所敗方輿/紀要
後鿄末帝貞明二年三月遼太祖政幽州節度使周徳威以
兵把於居庸關之西遼史太/祖紀
貞明三年燕将元行欽引攻行珪行珪使求救於李嗣源行
欽解圍去嗣源與行珪追至廣邊軍凡八戰行欽力屈而降
嗣源愛其馳勇養以為子進攻儒州拔之資治/通鑑
後唐廢帝三晉主石敬塘遣趙瑩以山後十六州幽薊瀛莫/涿檀順鳩
應朔寰蔚遼廢嬌州號可汗州自是厯宋至元陷没四/百二十二年實桑維翰
之創
謀也
宋獄宗宣和四年金陷遼新婦等五州以其地歸宋築固疆
城守之六年復陷於金明昌六年改𭒡川縣
高宗紹興三十二年六月金謁居庸關𥡴契丹奸細捕𫉬者
加官賞金史世/宗紀
寘宗嘉定二年金大安/元年元攻金至占北口金兵保居庸不得
入元王乃留可咸薄察等屯兵把守而自以衆趨紫荆關拔
涿易二州轉自南口攻居庸破之出北口與可咸薄察軍合
方輿
紀要
嘉定三年金大安/二年元薄宣平克縉山逰兵至居庸關守将𣓪
同
嘉定四年金大安三年/元太祖六年四月元兵來征九月千家奴胡沙敗
績於㑹河堡居庸失守金史衛/紹王紀
又元師伐金恃居庸之塞冶鐵錮關門布鐡藜百餘守
以精鋭札八兒使金𮟃太祖進師距𨵿百里不能前召札八
兒問計對曰從此而北黒樹中有間道騎行可一人臣向𠹉
過之若勒兵銜枚以出終夕可至太祖乃令札八兒輕騎前
導日慕入谷𥠖明諸軍己在平地疾趨南口金鼓之聲自天
下金人猶睡未知也比驚起己莫能支吾鋒鏑所及流血被
野𨵿既破中都大震元史札八/𫤘大者傳
嘉定五年金崇慶/元年金尚書左丞完頺綱行省事徒單鎰使人
謂綱曰高琪駐兵縉山甚得人心士皆思奮與其行省徃不
若益兵為便綱不聽徒單鎰復使人止之曰高琪措畫己定
彼之功即行者之功綱不從至縉山及元兵戰大敗後胡沙
虎反誘綱欲之金史完/顔綱傳
嘉定六年元太祖七/八年七月元及金行省完顔綱元帥髙琪戰敗
之追至北口金兵保居庸契丹説魯不𫤘獻北口遮别遂取
居庸則/元史太
理宗景定元年元世祖中/統元年十一月命漢軍各萬户悉赴懐來
縉山川中屯也駐元史/兵志
景定二年元世祖中/繞二年十一月怯烈門從麥肖出居庸口駐徳
同
元至元十七年五月辛且朔命樞宻院調兵六百人守居庸
南北口元史世/祖紀
成宗大徳三年二月詔縉山縣民為𫝑家所蔽者悉𮟃縣定
元
泰定帝致和元年八月調諸衛軍守居庸關梁王禪等率
兵自上都次榆林九月燕鐵木兒督師居庸關遣撤以兵
襲上都兵於榆林擊敗之元史文/宗紀
又燕鐵木兒奉懐王於大都與上都相持隆鎮衛将幹都蠻
以兵襲上都諸王兵於陀羅臺大敗之方輿/紀要
紀要陀羅臺或
曰即州治古臺
順帝至正十二年五月命留守帖木哥與諸桑兒只守北口
龍慶州元史順/帝紀
三月辛己樞密副使多爾濟以賊犯順甯命雅勒呼由北口
出迎敵山/入同
按北口即
八逹嶺
明太祖洪武元年元擴廓帖木兒将由保安逕居庸以攻北
平徐逹遣精兵襲其營因建居庸關城明史稿擴廓木兒/𫝊及四鎮三關志
四鎮三關志洪武元年大将徐逹建
城跨兩山周十三里高四丈二尺
洪武二年大将軍逹壘石為城以壯幽燕門户城即令/南口城明年
記要
惠帝建文元年秋七月燕王棣舉兵反居庸闡都督宋忠退
明
按方輿紀略清難兵起燕王曰居庸𨵿路徒而險北平乏
襟喉也百人守之萬夫莫窺必據此乃無北顧憂永樂二
年置衛領千户所五
以為京師北面之固
成祖永樂二年置龍慶左衛於居庸闡領千户所五置龍慶
右衛於居庸闕北口同/上
永樂十三年春正月塞居庸以北山隘二十一年七月帝親
征阿魯台戊申次宣府勅居庸關守将止諸司進奉毋令出
同
宣宗宣徳五年五月増置口北縁邊諸堡北邊自懷安西陽
河東至永甯四海冶山口四十四處延如邊/典則
英宗正統十四年秋七月北邊入𡨥永甯陷獨石馬營守備
楊俊棄城遍遂及雲州永甯守備孫剛谷春率兵來援戰輙
不利因入城自經𭮀兵𨦟鋭甚邊報日至太監王振勸上親
征命下二日即行官軍五十餘萬人至龍虎臺駐營方一鼓
衆軍訛相驚亂皆以為不祥明日出居庸關由岔道過懷來
至宣府連日風雨回至土木駕遂北狩明史參/乾隆志
正徳十年秋北邊入𡨥由大白陽入至八逹嶺大肆殺掠明
年秋復至隆慶永甯保安悉被殘害居庸震動至己六日總
兵官潘浩始率兵至賈家灣對陣失利保安都指揮朱夀以
兵赴援稍却敵騎益至衆寡不敵夀戰𭮀〇同/上
世宗嘉靖十六年秋北部至伏兵衛城東桞溝而以敵騎近
城參将張輔國新進初任兵事不審虛實遽驅兵迫之至桞
溝伏發大敗𭮀者千餘人輔國亦殁人乾隆/志
嘉靖十七年秋朶部𭁵隆慶州參将丁璋禦之宣府/鎮志
按鎮志原註八月臬顔潜師夜入隆慶及廓門參将丁璋
聞之倉卒出戰時部兵未集率家丁數十人戰不利城中
大懼㑹𭁵自觧去璋身𬒳
數創手斬八級人以為勇
嘉靖二十七年九月十三日北部擁衆入隆慶攻州城時守
備把總等官俱赴紅門防禦城中兵盡去人心惶惑吏目遲
諒與其子挺楷領民壯火甲乘城廵守用神鎗擊敵乃退
州學正宋紹美顧謂訓導蘇琢黄經武徳彰曰吾儔雖不媚
武事然事亟可坐視乎乃登城與遲諒協力拒守後所千户
李夢淞及官紳生監亦相率分布四面持兵器扞禦至十五
日敵出境始解嚴府/志
按宣府鎮志九月謀報敵窺鎮安時總兵官趙鄉駐兵雲
州去鎮安僅三十里未發又報敵攻獨石卿悉軍走獨石
而敵遂由鎮安斜坡嶺南下𭁵隆處永寡矣隆永久不被
兵至是遭荼毒特甚卿師尚未至也於是督府自以麾下
合諸營老弱留城者馳而東比至敵營噪而鼓行敵乃退
由滴水崖出
嘉靖二十八年諸達𭁵宣府滴水崖在州境黄峪口北/山後屬赤城縣把總
江瀚指揮董暘戰𭮀全軍覆遂犯永寜總兵官周尚文力戰
嘉靖三十三年八月敵由雲州兩河口静寜墩𦊅入𭁵雕鶚
永寜懐來攻燬尤甚我軍因年饑逃亡且半将領亦畏敵不
敢徑當其鋒遥望數日引軍而歸敵亦得志去四十年西邊
犯岔道攻八違嶺官軍禦却之之乾隆/志
按萬厯志嘉靖間北邊屢興大舉入㓂至三十一年受盟
歸降千餘口徙入華境分四部於四海冶周四溝永甯衛
靖安堡臨邊𨻶地駐𭣣每月給糧每𡻕給賞為我外藩居
三十餘年邊患始靖至萬厯十八年六月盡叛去復為邊
患參将解生率丁役三十六名問罪敵穴大斬首級以歸
敵震帽氣沮二十一年五月續來效順率男婦百七十餘
在永甯城北黄峪口燒窰峪白草宻古城等
處寓居與中華語言俗尚略相彷彿
莊烈帝崇禎七年七月我
大清兵略永甯
崇禎十七年李自成犯居庸守将唐通太監杜之秩以關降
通
鑑
乾隆志居庸為京北之咽喉岔道又居庸之門户八逹嶺
雄峙盤廻誠天設之險也若一夫當關萬馬辟易金人平
遼闖賊䧟明均非險不足守守無固心也若當闖賊叩關
之時堅壁清野設伏於兩山之巔多備蘭石火器以擊之
以奇兵由青龍橋出小張家口躡賊之臂延慶永
寘出鐵騎斷賊歸路則賊進遇受敵足可擒也
國朝光緒二十六年五月初義和團匪竄入州境招聚黨徒無
頼子聞風附和聲勢頗盛二十五日焚燒永甯天主教堂並
教氏房屋時赦民逃難者俱集孔化營永寜城西/南二里許明日團匪
徃攻焚殺教氏七百餘人二十七日又焚州城耶蘇堂其時
兩教教氏避匿各村悉被搜殺總計教民先後遇害者一千
二百餘人非常之變識者惨之
二十六年十月各國聯軍出居庸赴郡捕團匪旋軍岔道初
七日遣兵由州赴水甯駐紫經宿勒出保險費四千餘金
十一月聯軍分道至州一出居庸駐紫州城一出徳勝口於
十一日至舊縣十二日由黒峪口至靖安堡十三日由靖安
堡經金鷄口至劉斌堡十四日至周四溝東鋪該處鄉氏聚
衆設防自守𣣱民誤指為匪當𬒳擊斃四十餘人沿路焚燬
黒漢嶺四海冶民房甚多十五日自四海冶經永髯旋州去
十二月二十日聯軍出居庸宜抵永甯焚團匪房屋掠團匪
親族三人去
按自聨單入州境園匪早己聞風逺颺凡經過之地民間
之器具衣服牲畜車輔被掠者不計其數議和後由州捐
賠教民財産
十萬餘金
耆舊
事業
金畢資倫縉山人以傭僱從軍積功至都總領僕散阿海南
征軍次梅林𨵿不得過資倫引兵取之𮟃復為宋所據資倫
再奪之論功第一授邉領同知昌武軍節度使𡬶命統本軍
屯泗州興定五年宋将時青襲破泗州資倫自投城下不𭮀
宋軍執以見青説之降資倫極口罵青知無降意下旴胎
獄復囚於鎮江府獄鈐以鐵繩脇誘百方凡十四年終不屈
及聞蔡州破歎曰吾無望矣容我一祭乃降耳宋人信之為
設祭鎮江南岸資倫祭畢伏地大哭乘其不防投江水𭮀宋人
為立祠大清一統/志參金史
侯進縉山人世為望族代有名宦貞祐初元兵起金主徙汴
其父仕温早卒進隨母李氏寓宿州任元帥府經厯累遷保
靜軍節度副使後戰殁弟慶仕萬夫長與兄進俱死於陣乾/隆
志
向通隆慶左衛人少知讀書每見古名将所建立輒欣慕之
長承父𱝍為衛指揮同知戌守永甯孫剛雲州之役通往從
之己而賊衆圍我師數重勢不能敵乃隨剛𭮀雲州亦陷景
泰元年詔遣禮部郎中白璧諭祭𱝍其子宣鎮/志
轟友良字益之天順甲申進士授陜西道監察䘖史時見大
明門下貨肆叢集市易者俱南北相向倨坐因奏設木柵限
之出監大同儲蓄宿弊一清𮟃朝疏陳邊政十事皆切機宜
上命行之再按南畿剔抉奸姦興舉廢弛所屬吏有克自樹
立惠政及民者薦之其不才或𮙿墨者雖權𫝑子弟弗恕也
陞浙江按察司副使卒乾隆志參/宣鎮志
李衍字文盛隆慶州人景泰進士成化初厯官參議督四川
松潘糧儲行部至彭索河知生蠻擾邊氏不得耕衍以計誅
其渠帥乃視要害築亭障墾荒田千餘頃灌縣江都堰壞衍
修之三遷以戸部左侍郎權尚書事河北連𡻕饑郡縣當輸
粟塞下者槖銀就糴穀騰貴衍請輸銀京師以太倉米給邊
軍民便之二十年總督關陜引渭水為渠溉氏田召為户部
尚書以老告歸大消/統志
胡忠字藎臣永甯人以世次應翼父官讓弗嗣登宏治壬午
賢書𡬶判常州地多盗捕得輒杖斃之餘盜悉遁他境舉政
永甯舊志參
績卓異進階奉訓大夫引疾歸祀永甯鄉賢胡氏家傳
蘇乾字體健少逰庠序有名宏治辛酉登賢書明年對策擬
元因邊人改𫝊臚拜兵部武庫主事遷職方員外郎旋遷郎
中時尚書華容劉大夏靈寳許進每朝回問乾兵機乾對俱
中機宜即奏行之逆瑾黨孫司務者𫝑傾公卿每誘致乾乾
不為動參議陜西時流冠猖肆乾躬環甲胄率官兵擒鐵之
賊為解散𡻕饑設法賑濟多所全活年四十三乞致仕歸七
十七乃卒乾博識經史騷雅詩賦篆籀楷隸以及星厯諸書
無不精妙鄉人呼為小東坡云乾隆/志
張勛永髯衛人以都指揮僉事充遊擊将軍正徳九年秋八
月北部由膳房堡入掠鎮城南下至順聖東西城及蔚廣勛
率兵勦之至千家營猝遇敵六七萬與戰十餘合敵少却其
酋長奮罵其衆曰不勝吾即自刃其頭爾等取首獻南軍也
乃復擁衆攻圍勛勢寡不支力戰而𭮀時同𭮀者有逰擊将
軍倪鎮東城守備田琦西城守備𠔳彪合十餘人紀功䘖史
汪賜獨奏云張勛之𭮀比衆甚惨而勤王敵愾之忠尤非諸
臣可比不有褒錄其何以慰忠魂示後勸也疏入不報葬永
寘城北十五里乾隆志參/宣鎮志
林旺延慶衛所百户素負膽略諸酋忌之甲午賊犯石槽峪
旺把戰斬其首級奪其𠾖械甚夥屢建勛績賊知其名日夜
切齒丙午大驅敵北遇伏兵亡於八仙洞口奏聞賜旺姪璽
為本衛指揮僉事䘏其家府/志
黄鍾字伯魁舉進士入諫垣時詔修乾清坤寘二宮當事計
值甚鉅鍾計之可減十之五奏准行統墓之變帥臣神周恃
逆彬黨擁衆不出鍾効其罪因置於理兵部尚書彭澤節制
川陜有功權臣忌之誣以法鍾白其誣澤得免擢順天府丞
勳戚巨璫素多恣横凌虐人至𭮀鍾緝其𫤘斃之遷都察院
右都御史嘉靖辛卯廵撫山右未久稱治焉年未六十遂引
退杜門謝客人罕得面其端慤渾含外晦中通直不忤物亷
不要名鄉詳多之乾隆志參/宣鎮志
胡紹齡字介年永甯人以拔萃選昌邑縣丞邑故彫敝賦常
不及額坐是左遷河南照磨數月上官才其為復原秩補山
西繁峙縣丞上計最擢五臺知縣旋引疾歸祀永甯鄉賢胡/氏
家
傳
李夢淞後所屯掌印千户嘉靖戊申九月敵兩犯州境淞晝
府
萬繼先任者祭官居小河屯與大營堡州民王祥保守州境
成至各斬敝首致切人同
盧綬縉山人天性孝友言動不失規獲令招遠有循良風東
人為立生祠邑大夫趙謨其誌銘云為人沈静樸厚不為崖
岸斬絕之行余雅望之飲於鄉縫振相望而型範馬盖其實
錄也所著有盧氏文獻藏於家人永甯/售志
鿄九疇縉山人為延長令多惠政民建生祠祀之永寰/舊志
胡克廣以貢怦裕州治行超卓陞苑馬丞在裕時均田清賦
以𠔳能稱兩視縣篆所去見思任遼東時修學築城驅蝗感
雨屢為當道薦揚以乞終養歸居家事母色養温清必親臨
厚以處鄉黨為一邑表率焉祀永寡鄉賢祠同/上
黄堯臣右指揮使任周四溝操守嘉靖庚申賊冠赤城堯臣
憤激大呼直犯前鋒賊懼引去𡬶探知堯臣無援兵復合圍
宣鎮
張𠃔永甯庠生嘉靖中敵入寇𠃔被執不屈勢窮自殺永竄/唐志
趙安幼讀書以倫理為學父卒哀毁過甚廬墓三年食蔬飲
水聊以存生後為夏津主簿𫝹母老上書當道求終養歸一
年母病卒安復廬墓久之鴉馴擾聲鳴極悲若助哀然三年
舊
孟周幼頴悟補州庠弟子員與從弟言讀書州城嘉靖戊申
秋九月聞賊圍八里店堡二人俱有親在亟挺身赴救手擊
一二賊力不能勝周被執大罵而𭮀言亦𭮀於賊學官諸弟
子列狀聞監司歎曰此一𭮀也於國為忠於家為孝可以風
世矣祀鄉賢祠府/志
孟暘孟時居八里莊賊至或曰盍避諸二人曰吾父母宗族
悉在此吾盍忍去也皆死於賊府/志
段伯奎殺落哥小店屯人其父志卿被賊執乃竭𭮀力以脱父
難二人皆𭮀焉同/上
曹鋭州庠生年二十負忠孝大志嘉靖戊午三月賊圍曹官
營尻肄業學舍哭出救母被賊執令降之𨦣嚼舌噴罵曰我
讀書學忠孝肯從爾苟生耶賊怒刃之賊退家人收其尸猶
有忿色云乾隆/志
張良文永甯人以耆徳𫎇恩例授夀官居家孝悌在鄉黨有
王彦方遺風與其弟良武良能和敬雍睦白首無間言俱以
厚德稱當事扁其門曰伯仲孝友母殁廬墓三年大冢宰以
純孝旌之乾隆/志
張燦四世同居至燦兄弟六人孝友和睦凡財帛出入尤彼
此不計多寡其嫌姒亦皆感化相親愛無間言夀七十杖履
乾隆
張汝翼以醫術活濟多人兄弟同居鄉評推重
張九成天性純篤輕財借貨不還者不取
陳登科素好善施財不吝同/上
國朝賈士璋延慶州人順治初以貢生授宜君知縣流賊王永強
攻陷宜君士璋𭮀之贈按察司僉事大清/一統志城破賊入縣署
索印子輔林不屈同時縊𭮀後上其事以縣令職𱝍孫自立
康熈五年銓奉天令乾隆/志
李之實延慶州人順治初以貢生為江南睢寜訓導海賊時
行倡亂攻陷睢之實不屈被殺贈國子監學錄同/上
周貴字榮吾永甯衛人康熈十五年任台協副将舊洌軍中
買穀辦料及油薪柴炭無不取資民間貴悉除去申飭軍令
官兵强横悉置之法在台三載捍衛封疆海躱遠遁民頼以
𨵻正陛永寘人雍正元年恩貢與弟納陛皆失怙事繼母能
得歡心兄弟友愛無間言乾隆間學使劉扁其門曰士林模
楷
李登雲永甯衛武生兄連雲郡庠生兄弟友愛父遺産千金
恣兄所用至囊橐竭而登雲甘受饑寒略無間言鄉評賢之
王之瑶永寜人少孤家貧事霜母備極孝養順意承顔略無
懈色撫幼弟備盡友愛士人稱之
解元吉貢生父琯以明經司順義縣鐸尚義好施為鄉人所
推許元吉天性孝友父解組家居寢疾十有八年元吉侍膳
進藥晝夜弗違迨父殁歸窆後間日必徃拜如事生禮拜畢
泣而返如是者三年事孀母趙氏猶事父色養承歡愈謹人
咸稱孝焉以上見/乾隆志
胡學思字㑹遠性沈静耿介寡言笑好施與里黨中窘乏之者
婚䘮無力者咸周之族人有因𡻕凶質其身及妻拏與豪門
者學思急為代償其值而毁其劵計日給薪水全家頼以存
活又有為負所迫者貧不能償謀及鬻婦學思聞其説善為
安慰資助之復勸就營生計平生接物誠恪未𠹉臧否人物
氣節髙峻不為苟合鄉人重之
饒𫩧采好學敦行家貧以硯耕自給一日有偷兒入其室己
覺被𫉬因長跪乞哀並言其為饑寒所迫𫩧采出家所存斗
粟分半與之偷兒感泣去有質物誤取者較己物十倍因婉
言仍歸之質庫他日其人悟踵門謝之𠹉拾路遺錢一囊立
候失主被人詐取去少項失主至𫩧采質己物償之秉鐸唐
山縣學教化所及多士興起暮年嗜易未嘗釋卷精歧黄術
活人甚多而不受謝鄉黨莫不稱其盛徳云以上見/乾隆志
劉克明郡庠生幼失恃賴祖母鞠育之及長事繼母孟氏敬
養維謹家甚貧孟病蠱醫藥飲食克明多方措置畧不聞於
父有幼弟孟疾不能乳其父命出為人後克明不忍白母曰
兒當竭力謀乳以哺幼弟陽為出繼暫令寄養可耳母亦感
泣母病蠱得淡食可愈克明遂同母淡食百日母病愈年餘
搗幼弟歸父始知之乾隆/志
劉克讓貢生克明異母弟也克明事繼母以孝稱免讓幼時
其父欲出之為人後克明多方求全權養於外及長知之銘
感不忘事之惟謹其兄晚年遘疾克讓百計誠禱幾無㝢息
馬應科團順屯人家甚貧又少孤奉母維謹母疾醫藥罔效
應科素聞古有封股療疾者因涕泣禱天割股以進母疾𫉬
愈踰年母殁應科哀毁幾不欲生又無力營葬僅敞屋數椽
鬻之以治䘮具云同/上
胡𫝹祖永甯人乾隆五十二年以舉人莅涇縣寛厚𠔳静不
事煩苛而民安其業收漕一事尤為地方累𫝹祖力矯其𡚁
耗羨之外縣毫不取邑人徳之涇縣/志
李德塗號梅岩乾隆乙夘進士題補涇縣政簡刑清縣試拔
取潘某為榜首後官至河督當時或謂其家殷實恐滋物議
德滏曰余但論文嫌疑罔恤也嘉慶乙互庚午兩充同考官
所取皆知名士致仕歸僅攜書籍數𬖄泥舊/志
聶佩瑾號潤亭庠生永甯人素饒勤儉好施族黨無力婚葬
及莫能舉火者𡻕周濟之並代納草差動費制錢百餘給乾
隆嘉慶間兩次遭水患出粟十二百石賑饑仝活甚衆大府
獎以任恤為懷贈惠字桑棹扁額他如興復文廟捐立義學
靡不首先輸将始終無倦年八十殁於京師以子時懋貴贈
如其官
聶時懋字勉旃早𡻕食廪餼攻舉業屢薦不售遵例觀政户
曹服官二十餘年所交皆一時名士𠹉於旅邸設槐䕃書屋
以詩文會本邑學優之士藉其資助均得自奮於功名而睦
舊
王化遠號沛然郡庠生少頴悟好學早𡻕食廪餼天性孝友
忽讓寛怒晚年與異母弟析居祗取薄田數畝家道雖微而
急公好義自忘其貧順治時裁永寜縣移縣學宮於署故址
厯年失修率同人集資重新之旋由明經授南宫縣訓導備
置祭器講求祀典時與諸生論文談道士林悦之致仕歸夀
八十五𡻕無疾而終舊/志
胡先鳴字鳳舉永甯人自幼恂無子弟過失年十二罹其
母之戚癯然哀毁如成人事繼母尤孝謹及長色養備至與
異母弟友愛甚篤聞者以為難胡氏/家𫝊
胡先瀛號仙洲少聰頴博涉經史弱冠補弟子員遵例捐教職
道光辛已舉賢書先是永甯文廟舊租大半被人侵蝕因與
同志逐加清釐升斗皆歸核實公舉賴以不墜永寜雖裁縣
舊志稿猶存擬就原本增闕刋刻乃享年不永未竟其志𠹉
設文課以培人材修宗譜以聯族姓處鄉和睦居家孝友為
志
劉世綰恩貢生幼鞠育於其兄及長恭敬奉養未𡮢稍怠其
兄病親嘗藥餌不離左右鄉黨稱之舊/志
周大用州庠生事父極孝父病必親𠹉藥餌父殁事母如故
舊
志
郝𢌜祿武夫也其父亡事母無倦意母疾禱之於神自誓茹
素後從事練軍将遠出嚴囑其妻善事母人咸以孝稱焉舊/志
程丹桂字簁聯居庸關人少有至性潛心理學食廪餼父澤
咸豐辛亥舉人官國子監助教同治庚午卒其時祖母在堂
卧病八年丹桂服侍畫夜不離左右飲食便溺必躬親之祖
母以病時怒罵惟愉色承受至敬無違祖母時有不懌或歌
曲或道古務博一笑如是者始終無間鄉黨稱之公舉孝𠔳
方正祖母殁良毁盡禮嗣官定陶知縣釐剔税弊倬有政聲
採
訪
周慶延字雨亭年未冠失怙寄姬居庸山下時家貧母寡仰
事未足服賈四十餘年始訪得祖墓先靈乃妥鄉黨稱孝馬訪
矗國英字六臣由太學選授山西大同府豐鎮理刑𠫊俄而
不欲為官告歸養母母早寡多病國英飲食寢息不離剛四
十餘年如一日年逾六旬居母喪哭泣之哀猶孺子焉
張經永甯旗人也與弟紹繹皆業農父建祿好善樂施垂老
而鰥經兄弟三人迭侍其側不離左右鄉人稱雍睦焉
胡鏞字聽泉永人常州太守光達之子也幼承庭訓倜儻
有大志由舉人知善化縣事卓有政聲薦擢辰沅永靖兵備
道光緖十四年告歸首以延永兩處城垣年久坍搨建議捐
修躬先倡率勞怨不辭閲七寒暑始告竣庚子之變官民藉
以保漳鄉人頌德馬
李秉全字葆生永甯人幼失怙友愛兄弟事母尤謹以縢籙遵
例官棗强赦諭迎母至任後兄秉忠弟秉直相繼卒決意告
歸終養母不𠃔自是益極意承歡弗違以卓異擢升知縣旋
以母命改官廵政鄉人稱孝焉
池光賓字𡬶芳永甯之世家子也父玉龍才學卓著久因名
塲改習武竟以武生卒兄弟七人光賓最幼及長諸兄堅欲
析居獨能以財産讓諸兄甘服賈自給謙和稳練鄉黨推重
光緒十四年經州牧宜甫章公敦請督修城工嗣經勸辦江
浙直順兩次賑捐皆以誠信得集鉅款以勞績保府經厯職
銜十九年州境水災州牧亟籌賑蒙委赴鄉查辦不遺餘力
秉公賑濟俱稱平𠃔團匪入境力勸解散致匪怒持刀入宅
夫婦均被傷幸不𭮀亂平教民歸里𡬶仇時光賓傷博復力
疾排解鄉人得安壬寅州牧周公芸田特以學務委任光賓
力辭不𫉬於是聘請袁君華林贊助籌集鉅款勞怨不辭前
後七年州牧六易而學款得不絀學務益推廣識者咸欽佩
焉
凌雲漢字扶文居庸人九雲昇堅與析居祖母在堂漢獨奉
養殁後良毁備至營葬盡禮鄙有瞽者不能自給漢為出資
請師授以音律卜術瞽者賴以謀生方家莊之民人役明珠
貧不能炊欲賈妻漢憫之捐濟制錢四十餘吊為贖地以使
力田由是夫妻得團聚居鄉鯁直性成平生不出一妄語鄉
鄰有口古爭鬭事片言立解罔敢飾非光緒十二年監修居庸
關溝道工風雨奔馳備嘗艱苦七年如一日一切車馬費不
支公款計自費制錢千餘吊以勤𠔳受知宣郡太守汪敦請
監修響水鋪一帶路工勞瘁閲二載太守酬百金辭不𫉬盡
數捐入居庸義學鄉里頌之
程涵字星槎居庸人性篤厚族兄漢官甘肅寳豐貳尹漢母
及子女在家貧苦無以為炊涵請與同居仰事俯畜情誼備
至漢母歿代為營葬子室女嫁涵出貲甚厚鄉黨稱弟焉
韓守經字星垣永人少𥙷弟子員天性孝友人無間言有
表弟被聯軍虜去守經奔馳挽救曾以二百金贖同鄉間鮮
有知其事者閲數年其表弟時以守經救己事語人急難之
誼鄉里歎服以上/採訪
學問
秦王次仲上谷郡人性能窺測造化變通無窮隱居庸山中
因蒼頡所制書學者每苦其難更為𨽾法簡便徑直急速可
成時秦方燔書廢古訓官獄多事始皇得次仲書大喜遣使
三召次仲辭不至始皇怒令程邈增損之名曰𨽾書後世謂
隸書程邈所造實本於次仲云舊志參/府志
明羅諭永寜人由國子生厯任延安太守精兵法為居庸關
贊畫正統間出奇策退也先兵任鞏昌時興利除害氏多徳
之延慶衛祠祀著有棟菴詩集永甯/舊志
盧綬縉山人天性孝友言動不失規矱令招遠有循良風東
人為立生祠邑大夫趙謨其誌銘云為人沈靜樸厚不為崖
㟁斬絶之行余雅望之飲於鄉縫掖相望而型範焉盖其實
録也所著有盧氏文獻藏於家永甯/舊志
李德塗著蜀道紀逰二卷事跡/見前
胡先達號𢑴軒永寜人由廪貢任東光訓導道光壬午第進
士厯署江蘇漂陽武進知縣聽斷明決案無留牘尋補吳江
兩月引疾歸嗣遵例捐升知府分發貴州署松桃同知創建
書院義舉多復引疾歸家居購本鎮廵政廢署創立書院
地在縉雲山陽顔曰縉雲延師課士一時俊秀誦讀其中文
風丕振又捐置義塜以待外來之無葬地者出其緒餘惠鄉
里以供草差車差之用先逹剛毅自矢事無留難然不稍自
貶折以降其志故再官而再歸年六旬卒著有縉山草堂試
帖刋刻行世子三人俱科名顯節梅曾亮/胡𢑴軒傳
表華林字翰臣舊縣人幼失怙恃伯父智訓誨有方因以聰
頴聞於時年甫志學侍祖父疾便溺躬親無少懈童試即冠
軍由丁酉選士尋登賢書𢈏子之亂有關南難氏五十餘人
至其村鄉愚誤認為白蓮教欲殲之四鄉聞風麝集而前華
林力辦其誣東始悟遂遣人送至岔道城難民得無恙時外來團
匪勾中土棍設壇聚衆頗猖獗華林知其妄時對村人演説
列強大勢勸勿入團匪胥疾之視如仇敵聯軍入境匪潛睦
神仙院地在舊縣西北孤峰聳立四山環抱向南獨一羊腸
徑鄣境團匪之黠者俱集於此約百餘人久之乏食乃思尋
仇遣其黨蜂擁至舊縣掠華林並其堂兄茂林以去至山下
華林惻然兄之同與其難也言於匪黨曰吉凶自當之願兄
勿俱往匪難之一再辦兄得釋獨與匪黨上山匪首列隊
擎槍以俟百般詰責兇猛異常華林素機警無懼容辭氣激
昂口若懸河匪首語塞尋以重賂給之甫下山官軍遂合圍
進勦匪始平壬寅冬創辦學務力任其難管理合宜校無囂
風數年以來頗為鄉黨所信任遣子入校者絡繹不絶公舉
為教育㑹長因曾敖授算學課程著有幾何詳解輯要侍刋
吳毓福字鍾甫永甯人㓜食廪餼家素寒力學不輟秋時映
月讀書隆冬無燭則獨居一室吹火照字執力役懷挾左傳
且作且讀偶有遺忘竊展而視之肩禊行路猶懷一書待四
顧無人則坐而讀之雖室人之交調至顛沛流離而行立坐
卧無一時忘學光緒戊子登賢書嘗自謂生平志向不專為
求名利計以達物理人情為務故肆力於羣書留心於世故
居恒鬱鬱不得志憤激得耳疾久之中年病葺就食硯田至
二十餘年著作二十餘種就中評㸃四書評㸃周易七種語
錄婚禮臆説春蠶編校勘待梓
附名宦祠祀
明趙薛祿水傳見/前胡思伸傳見/前
陸震傳録楊傳錄胡傳見/前
傳見初馮柔龍濮州人/𭴾傳
𫝊見/前程應登傳見/前望邱人/無傳
傳見耿纖式傳見/有姜一為傳見/前
傳見/宋雲宵䏻表明在傳見/前李時冬傳録/後
張圪傳疑/後桂速春傳錄/後
傳見未将
國相衣登科奉天人/𭴾傳東永清傳見/前李百金江南頴州/人無傳
傳見趙屏晉陜西潼闕/進士無傳芮泰元雲南大和/舉人無傳
無俛元竈𭴾傳以上五人/俱乾隆時名宦
鄉督祠祀一
永樂壬良進士官李
覊友表𫝊見/前蘇明傳錄/後
傳見鿄九疇傳見/前魏延臣傳錄/後
傳錄/馬化龍縣胡𭓘思傳見/前傳見
汪是景奈舉/人無傳辛禮成化癸卵/舉人無傳劉九澤萬厯丁杜/進士無傳
李完貢生官縣/九丞無陳塗雲路萬厯舉/人無傳貢生濕州/賈希顔初歷𭴾𫝊
馬漢珠崇禎舉人/傳𥙷後劉文淇賃生海寰/知縣無傳塗騰茂貢生鳳陽/知府無傳
賈之鎮賈生萬泉/如縣𭴾傳
國朝唐士魁拔貢任知/府𭴾傳呂為章拔貢武昌/知府無傳飽舎采傳見/前
忠義祠祀
前
按舊志所載共四十人以
𭴾姓氏及傳記可𥡴闕之
趙公祠祀
明在永寰城東門/知縣趙爾守外傳見前
黄公祠祀
明參将黄明臣在永寰城西/門外傳見前
千公祠祀
國朝直隸總督于成龍在州城三義/廟東祀無傳八
節孝祠祀節婦共九十五人擇錄有事貴者列後
附錄名宦𫝊
陸震永樂問知州事草舎行事以安新集之民建察院
州治規制立焉祀名宦
楊賓洪𤋮元年表知州事修州治建學校以才能陞蘇
州府同知祀名宦
李亷成化初任亷能節受除奸剔弊興學勸農創修州
志祈𮦄隨注禱虎屏迹修舉廢墜民不知勞
李時冬汝洲人愛民作士有詩集傳於世祀名宦
張琉河南人任學諭成化初按院展檄修學舍琉建立
章程人文為之大振祀名宦
楊昌祚雲南人由舉人署學政事宏才博𭓘𫉬上得民
薦陞房山令祀名宦
桂逢春延慶左𫟘官才幹有為時值荒年備𠹉艱苦後
奉文委修南關等處工程堅完稱事不辭勞瘁焉祀
名宦以上俱見舊志
附錄鄉督傳
蘇明字視逺性剛直疾惡甚嚴好善尤篤四十餘始登
進士為山東黄縣尹北肅刑平吏畏民服涖官四開
月聞母訃即日奔表去服闗補南陵中道卒常欲褒
贈父母未遂也性友愛教子義方善於教人謀解詳
悉必悟而後已卒後羣弟子談及者報墮淚馬
魏𢌜臣永𫝱人任參将疆力有謀多樹偉績
馬化龍永寰人任都司致政家居義方教子暮纓推蛟
馬以上俱舊志
馬漢珠永寜人明木禹州遭兵燹幾無遺𩔖順治二年
漢珠官斯邑步行履任事皆手創至𫝆父老尚逺之
採訪
附錄節孝𫝊
秦氏年未并許婚於副使轟友長子未行夫婦禮而夫
卒氏以相丹自誓事嫂如姑撫㓜姪若己出明宏治
十二年有司奏開旌表其門夀七十三
王氏州庠生焦希哲妻年二十一而寡誕子百餘日親
族有衣其州寡欲令改適者氏以𭮀自誓甘其貧苦
以女紅養翁姑撫育遺孤其節愈久彌堅年五十卒
轟氏州民盧茂妻生子甫襁祿茂卒家計蕭然乃以女
紅自養子弱冠葉儒亦先致氏守益堅夀八十而卒
黄氏州國學生敢静妻年二十九𡻕静卒誓不再適莭
操凛然比老而貧弟姪迎養信宿亦不肯留宻甘其
貧不以衣食累親族盖其性貞而拙故其動定以之
者至八十
段氏州氏趙資妻生子國𠔳甫周睟資𦤺投年十八欲
以𭮀狥舅姑以撫子承宗桃勸噏役悟從之子既長
娶婦吳氏毎至掠州國康遇害吳氏引刀自殺段氏
救免吳氏遺孕生子趙遇未幾其𭁵復入州境狹汚
𭠘氏氏怒樾其面賊碎磔𭮀吳氏痛姑𦤺絶食幾死
趙遇亦故吳氏課孫趙延麟延豸俱廪州庠時年七
十四事申按院奉㫖旌表一門雙節
宋氏貢生劉九江妻年二十三江亡志在從死六日夜
水漿不入口親衆以孀姑幼子無依始飲食乃剪
髮剌面矢節終身侍姑夀終教子源漓早食廪餼年
七十卒
馬氏進士劉九澤妻隨任解州年餘澤以疾歸行李蕭
然及疾卒馬氏年二十八貧不能殮解衣脱珥為治
䘮具及莖身𭠘壙𭙌絶里閭靡不惑泣馬與宋氏係
婦奴一門雙節州守武申請旌表其門
蔣氏知縣馬維𨗇妻遷卒子恬方四𡻕且有遺腹姑斗
衰老蔣堅志守節撫幼遇火災蔣負姑揚㓜悉未幾
史滅鄉人稱孝惑教子恬𡻕薦國學内外稱其善成
夫志有司以其事聞於當道旌其門
賈氏貢生焦得材妻家貧工女紅相夫讀書夫亡撫棺
慟哭鄰里哀之厯百苦撫六子成立長時沾増廣生
年九十𡻕耳目聰明猶能剪紙為花直指康得實飯
衣其門
張氏州後所百户鬭世勲妻年二十五世勲故張孀居
子富方八𡻕志在殉夫以邵滴無頼乃堅志若守家
業蕭然事姑盡孝蔬水承歡撫孤兒𨿽慈愛不失訓
誨五十年甘貧如一日閣黨稱賢富襲父職閑熟弓
馬且以孝順稱於鄉盖有所自也有司以中直指旌
表其門
張氏州民張得志妻年十八䘮夫家貧撫孤兒粗衣𮎰
食四十年百苦備𠹉鄉里欲公舉旌節氏曰未亡人
方自痛其餘生何敢以名顯也
吳氏永察縣生員王論妻早卒氏年二十餘苦志堅守
至老益厲廵按御史夏時奏請表其門夀八十七而
卒
雖氏永寜縣生員王天爵妻年十九𡻕夫病卒哀毀欲
𭮀家人慎防之不果死遂侍寢英氏以貞自守安静
簡黙比老足不及外户親族罕見其面𨿽弟姪態請
未嘗一徃年七十餘其子婦張氏亦孀居二十年苦
節似姑王門多貞婦盖有所視傚云
張氏永甯縣人也有容色適庠生麻景雍明嘉靖丁己
大虜入㓂驅掠婦女甚多得張喜而欲逼汚之張愈
厲交禦百端畧不少屈賊怒亂及交下而𭮀詔旌其
門
李氏永寰人少歸邑民關澄澄亡李甫二十八𡻕守節
撫三子俸仁雄俱成立李享夀百齡有四明嘉靖乙
邜顧謂三子曰若敵入寢人無所避其捐貴為磚樓
何如三子從之甫究敵果至里人多登樓避免全活
甚多監司奏請旌其門曰節義
國氏永寡廪生吳三畏妻年十八夫卒誓𭮀弗他適生
遺腹子士宏氏鞠育教課一身兼之士宏明萬厯登
督書仕至工部虞衡司員外郎題請建坊欽題貞節
並著享壽七十卒
李氏永甯人明萬厯儒士吳三樂妻年十七夫卒守節
𭴾子與姒國氏同撫士宏後士宏貴題請建坊欽題
雙璧齊名夀六十八卒
江氏明嘉靖延慶左衛指擇使黄免臣妻年三十六𡻕
𫝔臣𭮀節無子撫祿姪為子命名元吉氏以相舟
自誓堅志靡他元吉長襲父指揮職氏苦節四十年
七十五𡻕而卒
黄氏延慶右衛武舉徐夢臣妻夫亡家故貧氏甘貧苦
節事祖姑與姑俱𥁞孝教子元登舉明經孫敏行亦
𨔼泮當道給扁表揚曰姱節凌霄
李氏永寗人明參將吕淵之側室也淵𦤺氏水漿不入
口者七日跪棺下號注諸親屬援之不起竟死于地
當道上其事㫖旌其門
馬氏永甯胡來賓妻年方莽夫即早卒馬號哭不食欲
殉死諸婦姒勸之曰即死遂志如撫孤何乃止終身
守節不出閨閫寡言笑教子為邑庠生直指上其事
旌之
胡氏州庠生胡子學女年十六適本州趙連科康𤋮十
八年連科病故氏年二十八𡻕家貧子㓜勤苦備至
堅貞弗渝㓜子成立二孫入泮夀八十六𡻕事聞建
坊旌𡚁
唐氏州庠生賀文元之妻康𤋮四十五年文元病病𦤺
氏年二十九𡻕舅姑已逾六旬子祚常甫四齡家素
貧氏備嘗艱苦舅姑𫝹其年少婉喻改適氏正色需
泣曰親老子㓜背亡夫而他適婦不忍為也遂奉觀
益勤教子益篤子祚常入津勇姑俱夀八甸餘諸孫
成立當道咸褒之乾隆二年旌表
張氏州人劉琪妻年三十夫復遭姑表家道寒甚子
甫七齡兩襯未莖氏伶汀萬狀堅志弗懈迨子有年
成立兩棺得歸𥧁穹苦節四十年享夀七十孫屯明
克聖俱賦采芹乾隆四年旌其門
夏氏州人張宏佐妻年十八歸宏佐孀姑韓氏失明氏
事之惟謹姑至七十病故次年宏佐亦亡氏時年二
十三子魁元甫及周家業蕩然佃種地數鹹衣食艱
窘氏堅志苦節凍綏教子魁元年二十一入津後七
年病卒氏復撫㓜孫亦成立
康氏州人李成龍妻康𤋮四十五年夫故氏年二十四
子九如年六𡻕氏苦節撫孤竭力奉親舅姑𦤺俱𦵏
之以禮守貞五十一𡻕節操凛凛
張氏州庠生解元兆妻元兆復氏年二十七𡻕氏父母
以氏年少欲奪之氏知其意慨然曰舍子弗育不仁
背夫再𭴾不義不仁不義何以為人有𭮀無二父母
喜曰如此與有滎施也氏遂氷雪自矢教子成立乾
隆五年督學錢公旌其門曰志堅金石
曹氏州人王滿倉妻滿倉卒氏年二十八一子八𡻕家
極貧堅志靡他教子成立
謝氏州人塗坦妻年三十坦卒上有孀姑下有孤子及
坦之㓜弟家極貧食指雖艱氏勤女紅以養姑送老
撫弟教子俱得成立卒年五十五𡻕苦節二十六年
王氏李之坦妻康𤋮二十年之坦病故氏年二十九子
貴和年甫七𡻕氏苦節自矢以針指度日撫貴和成
立夀八十一卒
鄭氏州人鄭之爵妻年二十三夫亡無子矢志自守立
夫兄子起鳳為後鳳年三十亦亡遺子甫七閣月氏
撫孤孫家愈貧姑亡塟之成禮伯亡又莖之氏甘受
艱苦克全鄭嗣
侯氏本州武庠喬希程妻希程亡時氏年二十九𡻕撫
孤子喬琦𤦺又故撫孫喬文林文林又𦤺遂立外孫
張姓者更名喬繼宗以承宗祧
韓氏庚午科武舉王錫衮妻錫衮卒韓氏年二十九撫
孤𫤘番苦節持家後畨入津
張氏州庠王畨妻韓氏之總也年二十畨卒孀居奉姑
家極貧以甘㫖進姑自饜粗糲舅棺猶未歸土後姑
亡氏雙棺並舉竭力營荳畨卒時子國政甫一𡻕氏
教育成立且入黌宫
吕氏州人王道昌妻年二十一守節時有子自喜三月
後又生遺腹子自慶康𤋮四十七年卒夀八十八守
府給有全節成嗣扃額
梅氏州人王可權妻可權自慶子也食糧車𮪍營陣亡
氏矢志康他氷操凛然卒年七十八𡻕
劉氏本州生員王國垣妻年二十二𡻕夫亡無子孀姑
𡸁暮家甚貧氏矢志堅貞奉姑盡禮三閣月生遺腹
子懋耀氏躬親稼穡暁夜操持懋耀成立雍正五年
建坊旋表
𡚁氏劉之韋妻夫亡氏年三十二𡻕家極貧奉第姑以
孝聞舅姑後有勸氏改適者氏以死誓堅矢不移三
子成立
賀氏州屬司家營鄉民張自儒之妻也年三十而寡遺
孤方十二氏撫育教養兼至氏家又最貧僅石田數
𤱔一不逢年則數日始一舉火如是者四十六年如
一日焉苦節能貞氏其𭴾忝乎
賈氏州人張成刪之妻適張甫三年夫𦤺子二遺腹
生一女畢厯辛苦報育子女成立永操六十餘年學
使者錢公錫松栢貞操四字旌其門
胡氏州廪生沈銓妻銓於雍正三年病故氏矢志孀居
苦勵節操乾隆五年學使者錢公給盡孝全貞四字
扁學博給寒松晚翠四字扁並旌其門
劉氏永寰庠生宋天祥妻年二十五夫亡苦節撫子成
龍入泮督學錢公給寒松藴翠扁旌其門
范氏永寜張其體妻其體父秉鐸滿城遂與范締姻盟
後其體父解組歸范氏父有毁盟意范氏堅志不𠃔
從𡚖永𥨥年三十其體亡子甫二齡家甚貧氏備厯
艱苦撫孤子成立夀七十𡻕終
楊氏永甯庠生劉大用妻年二十二夫亡苦節奉姑教
子備厯艱苦子碩輔入泮督𭓘使者陳公給扁旌𡚁
張氏永甯庠生張顯竒妹適韓某家貧甚康𤋮四十一
年雹災𡻕歉牲軍逼租甚急無以應乃至㓙頑無状
辱及張氏氏遂自到𭮀
李氏永𥨥庠生鿄文㑹妻年二十一夫亡苦節奉孀姑
以孝撫㓜子以嚴子瑞生入泮
婢氏永穿廪生劉繼祥妻年二十二夫亡苦節子统之
入泮督學錢公給節勁負松扁旌獎
觀氏永寡人梁國賓妻年二十九夫亡苦節撫育二子
針指度日
薛氏州人陳登舉妻年二十八𡻕登舉病𭛠家賔甚舅
姑皆老邁三子俱在孩提氏以傭洚濯供薪水備嘗
艱苦人或斷其攺適氏則厲言以拒舅殁竭蹷𡚖莖
撫育三子成立
李氏州人劉繼祖妻年二十六夫及𭴾子女繼姑年少
不相能數廹氏攺適氏誓𭮀不從堅志苦節𦤺年五
十𡻕
宋氏州武庠宋鼎元之女適杜明道次子文家甚貧氏
奉舅姑至孝相夫有禮乾隆二年文疾篤氏事之晝
夜惟勤禱神延醫罔效伺舅姑寢乃禱天封股姑覺
起視肉甫脱臂相持而泣遂煎以進夫夫已彌留飲
之而𤯳関二十日乃故時三月念九日也氏失𭮀以
殉絶食三日舅姑多方勸喻始進粥飲撫孤子洊厯
饑寒水操愈堅
李氏李永年之女州庠生葛如惠妻年二十一𡻕夫亡
矢志守貞撫前子宗亮鞠育教誨備極艱苦後宗亮
入泮事繼母亦能盡孝乾隆六年學博給玊成甘節
四字扁以旌使
成氏生員劉浩澤之妻也年二十九𡻕夫亡氏侍舅姑
𥁞禮子始襁襍撫育倍至甫成立又天孫五齡氏教
養兼盡入庠序有教苦節五十𡻕
劉氏庠生丁淑妻二十而寡事育姑孝敬不衰遺腹生
子繼庸教之成立家聲賴以不墜
孫氏永審庠生胡豐亨妻年十九于歸越二載豐亨亡
前室子及已子俱㓜撫之成立備厯艱劬苦節五十
餘年
閻氏胡黙齋妻于歸三年而寡無子以夫同堂姪為嗣
舅姑年老時家已中落𡻕入恒不給乃鬻衣飾以佐
漘髓嗣子既入庠而夭復撫遺孤應澤成立
杜氏陳連妻歸連甫八月生子起雲連疑非已出遣杜
歸𫝆改嫁焉杜傭細撫子絶𭴾異志子長謀生頗有
𫲓餘連别娶崔氏生二子家道中落居久之益因乏
乃迎杜舉家衣食皆取給焉遂階伉儷如初
施氏胡培祖繼室年二十一而嫁培祖宰繁昌假歸道
出當塗遘疾亡氏倉猝遇變輿襯至衆哀毀欲絶旣
而𫝹姑老子幼不敢言𭮀遂節衣縮食支持門户子先
鳴夭復撫夫姪先逹成進士後以子貴膺旌典焉
賈氏縣丞胡先鳴妻施氏子媿也先鳴亡遺孤在袵徐
賈哀號絶粒誓不欲生姑力勸乃强進饘粥持服終
䘮未幾子殤以夫弟先達子鏞為嗣先逹仕江蘇賈
奉姑偕之官年七十卒時稱姑婦雙節
張氏程垣妻年二十五而寡痛不欲生戚黨喻以姑老
子㓜斃獨無依不得已稱未亡人獨力撑持守節至
八十四而終
劉氏陳錫鵬妻年二十而寡養姑撫子女紅自膽每嚴
冬破屋風號爐無宿火十指輟裂猶操作不少輟終
以節顯卒年五十有六
夏氏監生胡先撤妻事姑素稱賢孝先撤卒𭴾子以夫
姪涵澤為後經畫家政俱有程度由是家稍裕𡻕入
有餘則周䘏親族之貧者里黨皆德之
馬氏王肇起妻峰起卒氏年三十舅姑待之嚴稍不遂
意輙遭訶斥氏委曲承順卒得其歡訓子震督責不
少寬為武庠生存年六十有八
謝氏庠生申鳳鄰妻二十五𡻕守節遺一子甫六𡻕紡
績課讀其子弱冠即𥙷博士弟子後請旌建坊
陳氏王國興妻年二十七𡻕守節旌表
鄭氏貢生黄媿妻事病夫恪盡婦道不辭勞瘁家業零
替終身以針𡷾浣濯度日七十八𡻕卒
殺氏州城廪生劉法晏妻同治十一年法晏病故子鳳
元未及周齡氏年二十九𡻕幾以哀毀既而𫝹孀姑
如子熒獨無依不敢言𭮀遂堅志自守奉育姑朝夕
敬謹無建撫孤子雖慈愛然訓誨無少倦課孫惠豐
入泮閭黨稱賢光緒二十四
年遇例請旌存年六十有六
人𩔖
本境於旗漢户口外無他種人姑闕之
户口
模户男二千五百五十六名/女一千一百六十三名
漢户男四萬零三百三十六名/女三萬三千一百零八名
氏族
本境明永樂時建州治其先兵燹之餘人烟寥落至
是經尚書趙剏草創經營勞來安輯墾田之民漸次
廣集而𫟘戌之兵肅賈之子亦多有家於此者以故
本境氏族鮮大姓焉
宗赦
回数自咸豐九年有宣化縣回氏玉萬年補授岔道把
總去官後子孫遂家於此嗣有回氏李姓金姓先後
寄居岔道共男女五十一名
天主教人共二百一十五名
耶蘇教人共五十人
實葉
士二千零九十三名
農三萬二千三百四十三名
工二千零二十六名
商三十八百七十四名
延
慶
州
全
境
總
圖
龍
北京
界
來
圗
例
昌
𬼘道通懷来
按工部尺
界二十萬分
之一比例
毎格十里
中
區
分
圖
地理
本州之方向
州境在省城之東北方距省垣五百三十里在宣化府城之
東南方距府城二百里
本境之四界
州境東界懷柔縣東南界昌平州東北界獨石口𠫊北界赤
城縣西北界龍門縣西南界懷來縣
本境之分區
州境共分四大區曰中區曰東區曰西區曰南區
中區附城内區内古蹟祠廟坊表橋梁市鎮學堂/其各祠廟或載在祀典或有功於民者錄之
中區居境之中央州治在馬南界南區東界東區西界西
區北界冠山與赤城接壤
本區古蹟
古長城在州南二十里餘即燕塞燕昭王用秦開謀置上/谷塞自上谷以北至遼西秦始皇因其舊址而大
築之至𫝆岔道以北迤邐
而至永寡一带遣蹟猶存
古城在州東北二十/里遼蕭后所築
在州城北十八里相傳遼蕭后應
蓮花池在州東南三里許遼蕭后/植荷之所基址猶存
東羊房在州城北十里許西羊房在州城/西北十五里皆遼蕭后養羊之所
在州城南七里
岔道城南二十五里宣化鎮圖説舊無城嘉靖三十年以/㓂警修卒自八達崩而北地稍平五里至岔道有二
路一至懷來衝厯榆林土木雞鳴三驛至宣府為西路
一至延慶州永甯衛四海冶為北路八達嶺為居庸之
襟喉岔道又八
達之藩羅也
李尚書衍墓在州城東北五里舊志明徐/溥户部尚書李公神道碑銘
神仙院元在古城之北半里許羣山圍合中有孤峯獨峙相/傳有仙人遺迹𫝆漸滅殆盡惟殘棋半局置山呼
路險不可下俯視模糊僅
有破禪數楹在嶺之巔
本區内祠
丈廟在州治東南明洪𤋮元年知州楊賓創建大成殿覆/之以𭺜兩廡堂齋皆構草為之正統九年知州王錦
重修俱易以𭺜成化三年知州李雧檄而新之隆慶四
年知州玉鏡拓地重新規制大備萬厯三十一年知州
王大益三十六年知州楊惟相前後重修國朝順
治初知州遂日豫康𤋮三十六年知州武登科學正蘇
學晉乾隆十六年知州趙屏晉嘉慶十二年知州滑承
芳李鏡各有修葺同治四年知州屠秉懿重修名宦鄉
賢節孝
附馬
文昌廟在州城東南隅每𡻕春秋/擇吉致𥙊成豐升入中祀
魁星閣在州城東南隅前文峯/塔乾隆二十四年建
在州城西古堡牆内舊在州城西北一里知
社稷壇州高霖移建𫝆地每𡻕春秋仲月戊日致祭
風雲雷雨山川壇在州城南闕外𫞏河南岸/毎𡻕春秋仲月擇吉致𥙊
先農壇在州城西北隅藉田四𤱔九分坐落城蟠根舊在/城隍廟東雍正六年知州李百奎建每𡻕季春擇
吉知州率僚屬及農
官致祭行耕藉禮
厲壇在州城北一里毎𡻕清明七月十五日十月初一日/奉城隍主於壇正中南向設無祀鬼神位於壇下左
右𥙊
之
知州李蟊撤而新之正德間知州張軌重修
關帝廟在州城東門内康𤋮六十年住持僧因臨募緣𥙷/修毎𡻕春秋擇吉并五月十三日致𥙊咸豐六年
升入
中祀
火神廟在州治東懐仁/街雍正九年建
土地祠也在州治儀門内西向明/成化六年知州李𬖄建
東嶽廟在州治東北舊所治東懷仁街明正繞八/年知州古節建成化九年知州李矗重修
三皇廟在州治西/南承化街
真武廟在州治西北明宣德十/年建天順七年重修
玉皇閣在州城十字街臺高數大下有四建門洞左/右有鐘鼓樓明崇禎五年建十五年工竣
朝天宫在州城東街康𤋮/三十九年建内有
萬夀亭官屬拜脾於此
靈照寺原名觀音寺在州城東南隅/金時建明宣徳五年重建
安神寺在州城東南/靈照寺東
顯化庵在州城/儒林街
呂祖廟在州城内以/舊察院改建
子孫廟以中復難/在東𡽪廟左康𤋮
三清廟在州城/樂善街
藏經閣在州城樂善街内侍羅本/賚捧道截至州建閣𡻕之
財神廟作理則/在州城
三聖重裁第則/在州城
竈君廟在州城内/開小西門北
延慶寺在州城内西城根始建𭴾考昔為尼所據/明成化四年知州李矗逐尼募僧居之
𠫵山廟在州城西南隅明嘉靖四十年賈綱/等創建以捍水患節有修韋
于公祠出在州城三/清廟東院
本區内祠廟
天然寺一處在州城/東關之北
共二十七處州城東關南關各一在區東者石河
區東北者廣積屯八里店魏家營下花園前呂莊後呂
莊常家營果樹園各一在區北者王家莊雙營中羊房
各一在區南者百眼泉李四官莊東店園岳
家營簸箕營北紅門東辛莊大泥河各一
八蜡廟一處在區東/小營肘北
五道廟共九處在區東者小營後林河阜髙營各一在區/東北者廣積屯八里店各一在區北者上水礄一
在區南者李家塲南
辛堡東杏園各一
龍王廟共五十三處在城北關西關各一在區東者石河/原營蓮花池王泉營蔣家台曹官營前林河後林河
陳家營興隆莊阜高營老君堂香孫營在區東北者廣
積屯前八里店後八里店沈家營下花園馬匹營大百
老米糧屯常家營兼樹園各一區北三里河雙營村唐
家堡米家堡屈家堡老人莊孟家荘八里莊趙家莊魯
家莊陶家莊中羊房黄覺寺丁家堡晏家堡各一在區
南者西辛堡百眼泉李四官莊西杏園東杏園南桑園
新保莊各一在區東南者司家營高廟屯北
紅門南紅門裏張家口大榆樹東辛莊各一
共三處在區東者石河營一在區東
土地廟共二十一處在區東者石河營蓮花池王泉營蔣/家台奚官營陳家營興隆荘艾髙營各一在區東
北者沈家營上花園馬匹營常家營各一在區北者上
水礄王家莊三里河老人莊魯家莊各一在區南者李
四官莊東辛莊西杏圍各一
在區東南者裏張家口一
觀昏廟共九處在區東者蓮花池一在區東北者沈家營/馬匹營来糧屯前八里店各一在區北者雙營村
蔣家堡唐家堡各一
在區南者新保荘一
地藏菴一處在區/地南東辛莊
共三處在區東北者前吕莊一在區
真武廟共八處州城南闗一在區東者前林河一在區東/北者前八里店後呂莊谷一在區南者西辛堡南
辛堡東合圃
大泥河各一
共十二處在區東者蔣家台後林河艾高營各一
在區北者屈家堡黄覺寺各一在區南者南
紅門大泥河各一在區東南者大榆樹一
善薩廟/國南桑共七處在區東者南老君堂北老君堂各一在區/東南者司家營一在區南者南辛堡東杏園西杏
圎各一
三聖祠共二處在區東者南/老君堂曹官營各一
狐災廟共二處在區東北者大百/老一在區北者孟家莊一
河神廟一處州城/南闗門外
玉皇廟一處在區/北辛家堡
山神廟二處在區東南者大榆樹/一在區北者丁家堡一
子孫廟一處在區/川南東杏園
伏慶廟一處在區/北孟家莊
三官廟二處在區北屈/家堡雙營各一
娘廟一處在區/北八里莊
本區内坊表據州志旌賢之坊三十旌節之坊十八表識之/坊十三𫝆多湮没僅就現存者錄之
旌賢坊在州城阜成街/為進士蘇明立
旌節坊一在州城俊秀街係庠生解元兆妻張氏節孝乾隆五/年建一在州城澄清街係庠生申鳳朝妻謝氏節孝
本區内橋鿄
普濟橋在州城/東門外遺受橋在州城/北門内三里河橋在州北/三里田宋營
在州北通濟橋在州西北/半里許王家莊橋在州西/北三里永逺橋
在州城奉/宣門外承恩橋在州城南/闕門外廣濟橋在州城南/半里許小石橋
在州城南三/里百眼泉村岔道橋在岔道城東門外/距州城二十五里
本區之市鎮
市鎮在州城内之四大街東曰和睦街西曰宣化街/南曰阜成街北曰雍順街每月奐雙日集市
本區之學堂
髙等小學堂一處在州城内雍順街東向至崇文街因舊/有冠山書院改修講堂二計内院講堂可容
六十人外院講堂可容三十人齋舍十二間数董住室
容庭飯庭共十五間常年進数敘銀八百二十二兩制
錢二千一百五十吊有奇圖十八幅書二
百六十六種器具一千四百七十四件
勸學所一處在州城内宣/化街共房十八間
教育㑹及模範小學堂俗一附設/勸學所内
初等小𭓘堂共十二處州城内共二處一附設勸學所一/附設東淼廟西院在區東者王泉營前呂莊
大百老米糧屯各一區北髙龍王廟一區西三屯
村一在區南者大泥河箕營柳溝岔道驛各一
東區附城内區内古蹟祠廟坊表橋鿄市鎮學堂/各祠廟或載在祀典或有功於氏者錄之
東區以永甯鎮為中樞即明永寘縣之故城也距州城四
十里東界懷柔縣東南界昌平州朿北界獨石口𠫊北界
赤城縣西界中區
本區古蹟一
真武廟在舊縣西闗中有古栢大數/圍黛色參天相傳為遼時物
夜月寺又名秦山頂在舊縣南一里許孤峯挺秀有老松/十餘株大皆數圍遼時建寺於其巔𫝆殿宇澌滅
東
區
分
圖
己𥁞舊蹟
猶存焉
黄龍潭在永寡西十里水源深𤀹下有水運碾磴四産/居人每資利馬明兵備道萬為建黄龍廟
煖泉在永甯西十/水里隆冬水温
青龍潭在永寰南十里西灰嶺村南兩山對峙中建龍神/廟崖上𱩧布奔騰而下聚而成潭旁有石大數圍
倘有所觸輙摇動焉俗名利金石潭西崖上石刻大乎
年久漫漶不能識潭東有石嵯路甚險同治八年崖上
匿盗滋事知州屠秉懿捕緝之復令民𨯳石開路以通
行人勒碑於西灰嶺廟内紀其事又城北應夢山有一
泉亦名
青龍潭
白龍潭在永寜南二十里祈雨取/水有應盖猶囿於風氣云
寳林寺在永甯西南十五/里内有拱䕶樓
遼標王墓在永寡西八里/石羊石虎山下
永覺寺在永寗西北十五里舊縣東闗外明萬厯時建以/磚石甃城内無木植又名無樑殿洞豁宏麗足壯
觀
睠
香營在永竄北十里金/章宗誕生於此
火燄山在永寰東九十里多奇峰峻嶺與海子口擦石口/俱係極衝東鄰大邊山𫝑孤懸為南山第一要地
龍安寺在永甯北十五里縉雲山上内供石沸髙大餘/一名石沸廟人縉陽觀在山下遼繞和三年建
蜡陽山在永寡北十里一名縉雲山又/名龍安山下有贈陽泉在馬
孟浩然碑文在寳林寺内斷碣殘文不可識惟旁有/浩然孟撰字樣尚存盖為一空門作也
本區城内祠廟
文廟在永宻城東北隅本舊永竄縣學明正德元年建成/化二年嘉靖八年均有修葺後圮萬厯十三年知縣
王玉汝重建十四年參将黄明臣修十八年知縣趙爾
守移建原址之東三十年知縣李體嚴增修國朝
順治十六年縣裁改為𫟘學康𤋮三十二年裁衛學併
入州學永寜紳士議移建舊縣署地以便蒸𠹉雍正時
廪生胡向恪相度經營乾隆六年工峻
捐置經費每𡻕春秋永甯紳士致𥙊馬
玉皇閣在永甯城之中央/左右有鐘鼓樓
顯化寺在永聲城西街明宣徳年間正统年間修舊志/凡迎佛像設大齋具現五色祥光人共睹之
火神廟白水闕/在永寜城
城隍廟在永寰城内西南隅明宣德六年知縣/劉𥈠建萬厯五年知縣王元弼重修
馬神廟西北隔/在永甯城
文昌廟在永寜城/東南隅
在永宻城東南按大藏經眼光
龍王廟在永穿城西北隅未建城而己有廟盖古/制也康𤋮三十八年住持漕達福募修
東嶽廟在永寗城/内東南隅
上帝廟木曰/在永寰城
子孫廟在水寜城/内東南隅
呂祖廟在永城/善政街
藥王廟昭萬鳳十東年建/在永竄城東南隅
關帝廟在永穿城/西南隅
本區區内祠廟
真武廟共八處永寜城南闗一在區東者溝𫤘舖羅家台/開四海冶各一東南東灰嶺區北香營西北闗家莊
區西舊
縣各一
龍王廟共二十二處永寮南闗一在區東北炮𫤘灣馬道/鿄各一區北左所屯三里莊孟官屯香營小營各
一區西北舊縣二關家莊北張家莊各一西南小水屯
乾石河各一在區南者西灰嶺三司頭司二司四司彭
家宻綽家川
太平莊各一
共八處永甯城南闕一區東二舖胡家故管頭各
北左所
屯一
三官廟共二處永寰城西/闕一區北靖一
安廟也一慮永/寰西闗
共三處永寗城西闗一在區北者
八蜡廟一處在永/寧城西關
上帝廟水周曰在/一處在區
髙山寺一處在區/南二道河
共十處在區東者羅家台劉試堡周四溝黒漢嶺
司頭司
各一
觀音廟共六處在區北左所屯小堡各一西北/舊縣二區南三司南張家莊各一
土地廟共二處區北後所/屯一西北舊縣一
河神廟一處在區西/原北舊縣
石佛寺一處在區/北孟官屯
文昌廟一處在區/西北舊縣
泰山廟共三處在區東黒漢嶺一/區北左所屯靖安堡各一
城隍廟共五處在區東者劉斌堡四海冶各一/區北左所屯靖安堡各一西北舊縣一
東大寺一處在區/北靖安堡
廣生廟一處在區/南東灰嶺
善隨廟一處在區/東溝𫤘舖
火神廟一處在區/水劉減堡
娘振廟一處在區/東四海治
佛爺闕一處在區/東四海冶
玉皇廟一處在區/東四海治
老龍廟一處在區/西北舊縣
五龍廟一處在區/東管頭
本區坊表據州志旌賢之坊三十旌節之坊十八表/識之坊十三𫝆多湮没僅就現存者錄之
旌賢坊髙國鳴鳳坊在永寰阜民/街為戊午科舉人胡忠立
旌節坊一為旌衣聶明妻秦氏建舊蹟猶存一為轟時/敏之妻孫氏建一為胡培祖繼室妻施氏建
一為胡先鳴妻賈氏建一為吳士宏蟾母李氏建
一為盧續妻張氏建
本區橋鿄
龍騰橋在永甯城内善敗街龍/王廟前俗名獨石橋碧霞橋在城内終所屯/泰山廟行宮前
盛逺橋在永甯城/北門外屠家營橋在永寰城/西三里孤山橋在永甯城/西十里
本區市鎮
市鎮在永寜城四街東曰善政西曰廣武/南曰阜氏北曰拱極每月單日集市
本區𭓘堂
單級學堂處在永甯城阜民街東舊為縉山書院光緒/三十三年改修單級學堂講堂三間宿舍三間
餘房二
十餘間
初等小學堂共十四處在永寘城内廣武街善政街各一/區東劉斌堡一區北左所屯後所屯東白廟
各一西北孟官屯闗家莊舊縣園山屯各一區西屠
家營黄龍潭各一區南西灰嶺一東南東灰嶺一
西區附區内古蹟祠廟橋鿄𭓘堂各祠廟/或載在祀典或有功於民者錄之
西區村落棋布民多務農無大鎮亦無集市𫝆就現時狀
况以康莊為區所距州城二十五里京張鐵路車站在其
北近時商賈廣集日趨繁盛亦州境之要地焉北界大翮
山與龍門接壤西與懐來縣犬牙相錯西南接懷來之甘
莊桃花河東南界長城東界中區
本區古蹟
西
區
圖
大翩山在區西北三十里水經注陽溝水經大翮小翩山/南髙巒截雲層陵斷露雙阜共秀競羣峯之上郡
人主次仲改蒼頷舊文為𨽾書始皇奇而召之三徴不
至始皇怒令檻車送之次仲化為大鳥翻飛而去落二
翩於斯山故其峯巒有大𮋒小翮之名魏土地記曰沮
陽城東北六十里有大翮山小翮山其山在縣西北二
十里峯舉西十里上有廟卽次仲廟也隋地志懷戎縣
有大小翩山明一統志大翮山在州北二十五里相連
者為小翮山差卑州有佛塔山蓋
卽此山也見大清一繞志
佛峪山在區北三十里下有温泉即大翮山也温泉流入/嬌水又曰温泉河出口有大石上利佛像三故曰
佛
俗
金真洞在區北三十里其洞有四皆人力/所為𨯳痕俱在各有石牀石𱣛
八仙洞在區北佛峪口内偏東六里許四圍山形珠連璧/合中間松稭𭴾算萬株編植懸崖陡壁上鬱鬱慈
葱蒼翠欲滴上有八仙洞饒有雙遊八仙
洞記稱其玲瓏剔透天造地設云
湯泉觀在八仙洞西南三里許佛塔山麓殿宇/清幽後院有温泉池浴之可以療疾
養稿池在區北三里遼蕭后置近/得石𥓓於土中云影娥池
鳳風堂在區南十/里金時建
本區祠廟
龍王廟一處在本區/康莊中街
財神廟一處在本區/康莊中街
本區内祠廟
共三十八處在區北者馬營馬房營許家營前劉
營盧房營卓家營獅子營大豐家營小豐營傅餘屯張
山營各一東北郭家堡劉家堡各一區西西石河小王
家莊詹家堡各一西北大紙房屯小紙房屯大都樹東
門營姚家營賈家堡水峪西胡家營各一區南東舊榆
林西舊榆林炮𫤘上裏帮水喀董家
莊楊家莊陳家莊西南辛堡各一
𨵿帝廟共十六處在區北者大營馬房營宗家營傅餘屯/廟小河屯卓家營張老營張山營王化營各一區西
小王家莊一西北大紙房屯大郁樹東門營谷一
區南西舊榆林炮𫤘上卞家舖各一
永安寺一處在區南/裏帮水俗
山神廟共三處在區南者陳家/堡楊家莊董家莊各一
真武廟共十處在區東北劉家堡一區北馬營大豐家營/大營下盧房營張山營各一西北水喀一區西大
紙房屯一區南東舊
榆林西南辛堡谷一
水母廟一處在區北/大豐家營
白塔寺一處在區北/白塔寺村
近陽寺一處在佛/塔口東北
興福寺火一處在佛/峪口東南
泰山廟共四處在區北者大營高家堡/韓家堡各一區南西舊榆林一
地藏廟一處在區/北大營
菩薩廟共二處在區北大營/一區南西南辛堡一
三官廟共四處在區北者大營王化營/小河屯各一區西東門營一
觀音廟共三處在區北大營/卓家營許家營各一
佛爺廟共三處在區北小河屯郭/家窑各一西北東門營一
五聖廟一處在區北/小豐家營
靈祝廟一處在區/北小河也
土地廟一處在區/西石河
閣君廟北水河也/一處在區
五皇廟一處在區/北張山營
一處在區東
酒仙宫一處在區/北劉家堡
本區橋鿄
常里營橋在區北二/十里許獅子營橋在區北二/十里許下板橋橋在匾北/二十三
里/春人橋在區北二十里許小河屯下流為懷永北路/通衢近嬌河泥陷難行舊有小橋張若仙創
建後州民焦允/中募工重修下盧房營橋在區北二/十五里
本區學堂
初等小𭓘堂共六處在區北者馬營小河屯東紅寺/各一西北張山營東門營姚家營各一
南區附鎮内區内古蹟祠廟橋鿄市鎮𭓘堂各/祠廟或載在祀典或有功於民者錄之
南區北界長城東西南俱界昌平州以南口鎮為中樞魏
人謂之下口北行至八達嶺有城南北二門元人所謂北
口也居庸關在其中關口南北相距四十里𮦄山夾峙巨
南
區
分
圖
區
澗中流懸崖峭壁昔人稱為絶險𫝆則車經過履險若
夷雖形勢變遷實古𫝆異宜焉
本區古蹟
中堂事記居庸關世傳北築長城時居庸徒於此
防
過街塔元時建在區北十五里居庸闗城内横跨街中大/路經其下門洞刻四大天王像又刻古佛像共二
千二百一十五尊經咒番書篆隸
楷行各體石刻鐫法備極工整
仙人枕長安容話居庸闗内道旁一/大石其形似枕俗呼仙人枕
本區鎮内祠廟
二處一在本鎮南門
東大寺一處在本鎮/街内正東
觀音廟一處在/鎮北
龍王廟一處在/鎮北口
天仙廟鎮南門内/一處在本
本區内祠廟
文廟一處在區北居庸關奉延慶衡學明初建天順七年/重修嘉靖時増葺後漸傾圯國朝康𤋮七年重
建乾隆二十六年裁衛學改為延慶鄉學同治
八年知州屠秉懿訓導袁兆紳重修
石佛寺共二處在區北青/龍橋三鋪各一
共三處在區北者居庸闗東南
城隍廟一處在區北居/庸闗内街西
火神廟一處在區北居/庸闗南門外
共二處一在區北居庸
共三處在區北碓臼石
髙山寺一處在區/南二道河
山神廟圓二處在區北居庸闗一在/闗之西添一在闗之東溝
呂祖廟一慮在區北居/庸闗東山上
斗母宫一處在區北居/庸闗内街東
三官廟一處在區北居庸/闗外西山麓下
安廟公一處在區北居庸闗/外一里許西山麓下
觀音閣在區北三十七/里五貴山崖
魁星閣在五貴山崖對面東山頂與觀音閣東/西相望同治十三年邑人社詩監修
本區轎鿄
青龍橋在區北三十五里石橋己圮/𫝆沿為村名京張鐵路在馬
本區市鎮
市鎮其在南口鎮南北/大街日日集市
本區學堂
𥘉等小學堂共三處一在本區天仙廟内一在區北/居庸闗斗母宮内一在青龍橋村内
附中區村落共八十七村
區東關小營石河營王泉營蓮花池
薪家台曹官營楊户莊陳家營前林河
後林河奚官營車高營興陸荘老君堂
艾官營香孫營都溝城
東北廣積屯前八里店後八里店沈家營魏家營
下花園上花園前呂莊後吕莊大百老
常家營花園屯
来糧也
區北北關李家塲王家莊三里河雙營
蔣家堡唐家堡米家堡屈家堡老人荘
孟家莊八里莊魯家莊陶家莊趙家莊
田宋營辛家堡丁家堡新家堡晏家堡
中羊房
黄覺寺
西北下水塘上水曠
五里營
匾西西河沾西闗東小店屯崇阜屯
西小店屯
西南半營
區南南闗西半堡南半堡百眼泉東右園
西杏園岳家營新保荘簸箕營南𭴾園
小手范大浮沱
程家雲岔道城
東南司家營髙廟屯大榆樹大𣴑河南紅門
北紅門西紅山東辛莊張五堡𮕵張家口
外張家口
附東區村落合其一百二十九村
區東北𣾰張廟河灣銀洞渠溝兒舖王家堡
水連冲松泉溝管頭小管頭上虎害
下虎窰周四溝小石槽因夾小牛角塔
干石河營城子编坡塔羅家台周家故
水口子紅莱寺大牛甫塔桑樹峪東舖
蔵菜冲樓上前山侵嶺子
黒漢嶺王松溝四海南灣大陽廟
西溝四海治天門闗暇樹添蔡石河
海子口岔石口永安堡郭家灣二樓子
落宏子
東北白馬石劉斌堡二郎廟姚官嶺華莊堡
西溝南溝東溝營盤口北坡馬道鿄山神廟
區北左所屯王莊后所屯里仁堡香營
小堡東白廟山底下黒塔口屈家窑
上下稱子營盤口鿄石河莊科三道添
高家窑二道河鴒子嵯降棚山魏家溝
靖安堡北鿄
西北孟官屯車房舊縣閻家莊李家窑
黄塔口白羊塔張莊燒窰喀盆窑
區西西闗屑家營上膽東龍灣園山
西龍灣小百老馬匹营
西南盛史營孔化營吳房營小營小莊科
寳林寺王木營房老營石河三司
區南南闗西灰屬南張莊東灰嶺彭家窰
四司頭司太平莊大莊科小莊科
里城溝
東南王家山二舖五屋山麻地灣虎平溝
東二道保子石𭺜雲溝太平莊韓家川
楊樹溝
附西區村落孤共六十六村
東北郭家堡謝家堡敗家營大豐家營小豐家營
谷家營李四官莊
區北刁千户營馬帶劉家堡劉浩營許家營
馬房張老營卓家營大營西紅寺
宗家營王化營傳餘屯常里營下虚房營
上廬房營獅子營上板橋下板橋小河也
西羊房吳家莊郎家莊張山鬱西白廟
東胡家營苗家堡
西北姬家荘屯軍營王家堡賈家堡姚家營
東門營前黒龍廟後黒龍廟大莊科小㡬房屯
大紙房也唐家堡陳家崗前集賢屯後某賢也
西胡家營
區西大桞樹大王莊七里橋于家堡
西南東舊榆林西舊榆林卞家舖西桑園
區南西南夲堡楊家莊董家莊陳家堡
東南石夾塔衷帮水塔外帮水峪炮𫤘上
附南區村落共三十三村
區北北闗華家園臭泥坑東國南站
三橋暖洞子清水河碓臼石南麻地
北麻地孟家雲子黄鿄蓮花攤馮家廟
老人莊南二道河東宻上巢樹囿大水泉
西北千馬山居庸闗楊台子馬家莊胡家莊
董老峪三舖石佛寺青龍橋上闗
䕃凉崖四橋
區南北沙澗
山
志
及
水
山
園山一名獨山在州城之東北三十里踞東區之西部巍然/獨立明永樂時帝駐澤於此顧贍沃野因復
設州治山之麓即溪河之源其源一在山之北一在山之
西北至山之西半里許二水合流向西南流入龍灣河
又獨山夜月為
州治八景之一
金牛山一名煖泉山在州城之東三十里踞東區之西南部/山之北距龍灣河二里許山下有百泉
競發相傳有神牛自山而下浴身於泉中故名金牛
山其泉曰煖泉故又曰煖泉河水向西南流入龍灣河
縉陽山一名縉雲山又名縉山在州城之東北四十里踞東/區之東北部山下有晉陽泉
泉水向西流一
里許伏入沙中
金鷄山一名金雞口鿄在州城之東北五十里踞東區之北/部山之北距白河十里
黒峪山一名黒峪口集在州城之東北四十五里踞東區之/西北部梁下南北俱有小水至溝外
伏入
地中
黄峪山一名黄峪口鿄在州城東北四十里/踞東區之西北部
盤道山在州城東北四十里踞東區西北部黄峪口/西松樹窪東羊腸小經北通赤城滴水崖
松樹窪山在州城東北四十五/里踞東區之西北部
神仙院山在州城東北二十里踞中區之東北部下有/深澗源出大海陀山麓南流至峽口伏入地中
古城山在州城西北二十五/里踞中區之東北部
冠帽山在州城北十五里踞中區之北部/狀如幞頭興大海陀山東西相望
應夢山在州城北十八里踞中區北部冠帽山/之西相傳遼蕭后應夢建寺於其巔
香爐山在州城北十五里踞中區北/郃應夢山前𥬇出如香爐
大翮山一名佛峪山在州城西北三十里踞西區之西北部/相連為小翩山形𫝑差卑州西北有佛
峪山盖即此山也温泉河自峽中發
源西南流與鳩水㑹入懷來縣境
大海陀山在州城西北三十里踞西區西北部/在大翮山西北高聳百仞上有龍潭
黄樹嶺在州城西北四十里沸谷口溝農踞西區之北部滿/山蒼松無數每𡻕春秋二季由内務府委員採取二
株以備冬至郊祀
帮水峪山在州城西南大行山脈由懷乘縣之南蜿蛟入州/境至西區西南部名帮水浴山東行即八達嶺
八逹嶺在州城南三十里踞南區北部嶺巅有城為南北/通衢南麓有水泉流經青龍橋南入居庸闗溝
五龜山一名五肯山在州城南四十二里踞南區北部青龍/橋南七里許有彈琴峽水流石罅聲若
調
琴
橋村斜對東山陳友亮溝産香柴每𡻕内務府委員
採取自三月至九月禁止
闗溝行人扶覩以此
青龍橋東山在州城東南三十五里踞南區北部八達嶺之/東南山峽下有小泉南流入居庸闗溝又現
時山麓京張鐵路
之三等站在馬
横嶺在州城南四十七里踞南區北部當/居庸西北亦要路也明時𮘂兵戊守
小張家口山在州城東南四十里踞南區北部八達嶺之東/山峽小徑西南通青龍橋峽之中間有小泉西
北流至山
口伏地
西紅山在州城東南二十里踞中區南部有敬臺敵樓相傳/明将軍劉從守北時射地得泉今山麓村中祗一井
即劉公
泉也
紅門山在西紅山東去州城二十里踞中區南部高三里許有/大小紅門口昔時為戊守處相近有婿山形如蟒頭
紅龍山在馬厰山西去州城三十里/踞中區東南部下有紅龍潭
馬厰山在州城四十五里踞南區北部西/通小張家口東南行入德勝口
西反嶺在州城東南五十/里踞東區南部
東灰嶺在州城東南五十五/里踞東區東南部
王家山在州城東南四十六里踞東區/東南部與東灰嶺南北相望
南山一名天夀山在州城東南六十/里踞東區南部
火皷山在州城東一百三十里踞東區東部多奇/峯峻嶺形如火燄一為南山第一要地
将軍嶺在州城正東一百零/二里踞東區東部
大勝𡻕在州城東九十/里踞東區東部
黒漢崩在州城東八十里/踞東區之東部
營盤梁在州城東北七十/里踞東區東北部
馬道梁在州城東北六十/里踞東區東北部
九里梁在州城東北六十/里踞東區東北部
小水口山在州城東北七十里踞東區北部/在靖安堡之東昔時為戊守處
水
源委全在本境者
神樹屯河一名屠家營河源出縉陽山下距州城東北四十/五里在區之北有縉陽山其下有
泉水向西南流二里許伏入沙中三里許至草塲復出曲
折至左所屯之北曰後河再向西南流與永泉山之煖泉
會折而西南流至屠家營東南有小河源出孔北營
自東來㑹西南至寳林寺入龍灣河約二十五里
溪河源出園山北麓下距州城東三十里在/東區西北南流入龍灣河約行十里餘
神仙院河源出海陀山下距州城東北五十里在中區東北/由山峽曲折出口伏地至大百老之西北復出東
南流入龍灣河
約行十里餘
龍灣河源出黄龍潭距州城東三十二里在東區之西有黄/龍潭湧出曲折至西龍灣有溪河自北水會西南流
至寳林寺屠家營河自東衣會又東南行至臨河村之南
入中區界稱臨河曲折西行至州城之南稱婦水馬約行
三十
五里
沽河源出米家堡之南水泉距州城北四里許在中區之北/西南流一里許稱三里河南流經王家莊李家塲東折
分流𤨔統州城至南闗西南隅會
合西南行入𭒡河約行七里餘
蔡河源出魯家莊距州城五里許在中區之北西流經晏家/堡漸家堡郎家莊下板橋西南至常里營西流入𭒡河
約行二
十里
温泉河源出佛峪口震湯泉觀東山麓下距州城西北四十/里在西區之北西流三里許有胡呌河來㑹順峽蜿
蜒南行出口經張山營之西東南流經
懷家堡至黒龍廟入墕河約行三十里
黒龍河在州城西三十里踞西區之西本名馬蘭溪河/源出黒龍廟村村西有清水泉西南流入婦河
源委均不在本境者
白河發源於獨石口𠫊自赤城縣入州境距州城東北六十/里經東區之北繞靖安堡西南東三面東北至東口仍
出邊牆入獨石口𠫊
界約行境内十五里
源在本境而委在他境者
姑河源出東區即龍灣河也西流至老君堂之南入中區界/經連家營曹家營臨河蓮花池至州城南稱𫞏州焉西
行里許有沽水自北來㑹西北行至大路村北入西區界
經王化營至常里營西南有蔡河自北來㑹西南行至黒
龍廟有温泉河來㑹西南經劉家堡大小紙房屯
于家堡七里橋出州界入懷來縣境約行八十里
源出八達嶺西南山下距州城東南三十里在南區之
約行五
十里
道路
出州城之東門逾普濟橋十里至八里店之東又東行三里
許有舊縣之文路來㑹舊縣支路自東北方赤城縣界來一/由黄峪梁南行十里至黄峪口村又
南行十里至舊縣一由靖安堡西北起渡白河行十里至黒
峪山之北麓下南行逾黒峪口渠十里至黒峪村經黒峪口
村西南行經閻家荘十里至舊縣由舊縣西南行逾大柏老
河經大栢老村十里至大栢老之西又西南行十里與本路
㑹又東行七里至呂莊又東行逾龍灣河十里至龍灣村又
東行逾屠家營河十里至永甯鎮出永甯之東門十里至劉
斌堡之東又東北行十里至小管頭村東又東行十里至周
四溝村東又東行十里至東舖之東又東行十里至南灣村
又東行十里至四海冶村有海子口支路來㑹海子口支路/自南方昌平
界來逾南山北行十里至海子口村/又北行十里至四海冶村與奉路㑹由四海冶東行十里至
永安堡之西再東南行經永安堡十里至郭家灣村之東再
東行十里為懐柔縣界
出州城之西門向西行三里經三里屯又西行十里至大豐
家營又西行經王化營西南行十里至陳家堡又西行十里
至黒龍廟又西行六里至平房有佛峪口支路自北來㑹佛/峪
口在平房之北經/平房南通康莊由平房西行四里許至陳家崗又西行經
于家堡四里入懐衣縣境
出州城之北門逾惠濟橋分二支一支向西北行經張莊十
里至辛莊又西北行經小橋村十里至張山營之東又東北
行經張山營十里至佛峪口有平房支路自南來會平房支/路自康
莊來西北行至大王莊又西北行至大紙房屯又西北行逾
婦水經平房十里至西五里營之南又北行經西五里營十
里至佛峪口/與本路會由佛峪口西北行十里至湯泉觀之西山溝又
西北行十里至大莊科又西北行十里許至龍門縣境之閻
家平一支向東北行十里至雙營又東北行十里至都莊又
東北行十里至古城又東北行逾松樹窪十里許入赤城縣
境
出州城之南門逾廣濟橋𫞏水東衣經/橋孔西流分二大支一大西南
行五里至谷家營有劉浩營支路自西來㑹劉浩營夫路由/懐來縣境東行
經火燒營十里至劉浩營之西東/行經劉浩營十里許與本路㑹由谷家營西南行五里至
蔣家堡又西南行十里至刁千户營又西南行經康莊五里
許至懷乘縣之榆林驛榆林驛由懷衣東南/行經岔道赴京通衢一支南行經李
家場百眼泉十里至簸箕營之北又南行經大滹沱十里許
至岔道有懷來縣之榆林驛大路自西來㑹自榆林驛東行/十里至炮𫤘又
東行十里許至
南有小張家口徑路自東北來會山路竒嘔/行人甚稀南行經彈琴峽
十里至上關之北又南行經上關十里至居庸關又南行十
五里至南口鎮分二支一支東南行五里許至昌平州境之
龍虎台即赴京/通衡一支西南行三里許至京張鐵路車站
物産
動物天然産
禽𩔖鷂鷹鵰雞鵝鴨鸛雉
獸𩔖馬牛羊驢騾犬豕狐山羊
黄鼠
動物製造産
羊毛製造氊毯帽鞵
馬牛革製造僅䋲二種熟皮祇供𥙷綴輝鞵之用銷
路不暢
植物天然産
草𩔖革金鈎如意草出金刪山/可治諸毎綦葉
木𩔖各村緑利皮出境内諸山/熟青可𣑱碧株樹
一其實可黄樹嶺之松栢陳友亮溝之香柴為州境特産每
𡻕内務府委員採取
榖頴稻本東参菽高梁玉蜀麥甘蕭
亦有本地
𤓰菓𩔖王瓜西𤓰黄栢寺所/産最佳東瓜甜瓜南瓜
梨蘋果槓桃杏李葡萄杏仁為州境特
産州境東南山/所産最多
蔬𩔖紅白萊菔壺盧蔥韭蒜菘舊縣所
菠菜茴香蕨黄花菜龍牙菜上三種係/附近山産
藥𩔖黨參黄蓍黄芩蒼朮芍藥防風五
味子升麻荆芥金剛山之黨參為本境特産其力/不滅
東參惜出
産𭴾多
植物製造産
草木𩔖製造葦藩香疑以榆皮製之/銷路甚旺棉線布原科由/北京縣
之州城工
𮒛局監製
榖𩔖製造以髙藁蘇油以萌蘇菜子製之/自赤城縣及張家
口疇之運至奉境/製油銷路甚收粉條以綠豆粉及髙渠粉製/之銷行赤城縣者尤多
#物天然産
煤驤大管頭村近山有煤苗發現咸豐/年間有開採者以力絀中止
商務
本境所産之物所製之品
本境之動植物天然産及製造産𩔖多銷行本境其大宗如
穀𩔖銷售州城永寜南口者每年約十餘萬石至運銷境外
者摘要列左
杏仁産州境東南山中每𡻕運銷天津千餘包每包一百/五十斤陸運至牛狼山改由水運經通州而至天津
藥材毎𡻕運銷天津七萬五千斤陸運至/牛狼山改由水運經通州而至天津
香變毎𡻕陸運銷售京/城約二十餘萬斤
生酒毎𡻕陸運銷售京北/一𭘧約十五萬斤
蘇油毎𡻕陸運銷售京北/一𭘧約十餘萬斤
動植物之天然産及製造産有自他境運銷本境者茲擇其
大宗籙左
胡蔴慕子每𡻕由赤城縣張家口陸/運銷售本境者四萬餘石
青塩每𡻕由赤城縣及獨石口陸運銷售/本境者約一百餘萬斤
煙煤及無煙煤毎年由州境東北獨石𠫊谷子房煤礦及/州西宣化縣煤𠫇與州南之京西門頭溝
煤礦等處陸運銷售州
境者約三百餘萬斤
煤油每年由通州陸運銷/售本境者四千餘箱
平機布由保定府商販陸運銷/售本境者約十餘萬疋
洋布毎年由天津北京陸運/銷售本境三千餘疋
棉花毎年由北京及保定陵運/銷售本境者約六萬餘斤
附州城工藝局製造品
寛面洋布每年約織二百餘疋花樣頗新銷/售本境及赤城龍門懐來諸處
平機布毎年約織百餘疋銷售本/境及赤城龍門懷來諸處
毛巾及各色花線帶毎年約織二十五百餘件銷售/本境及赤城龍門懷來諸處
各種花炮每年約製三十餘/萬件銷售本境
子
申
籍
古
光
的
悠
迎
吐
地
國
〇
申
四
四
室
作
江
形
籍
古
雕
制
联
Download URL: http://demo.zhufuzi.cn:4999/uploads/0075/0075.pdf
评价
目前还没有评价